1月26日上午,鄞州区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围绕产业联动、东部新城开发和文化大市建设建言献策。
推进产业联动,提高市域经济竞争力。徐立毅代表说,要把统一规划建设作为推进产业联动的首要任务来抓,充分突出“两个统筹”:一是要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市政府应统盘考虑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整体规划建设,打破以行政区划配置的格局,加快构筑覆盖全市的路网、水网、电网、气网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减少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循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统筹市与县区产业发展规划。当前园区的产业同构化、开发同步化、建设重复化问题已经显露。建议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各园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着力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形成市与县区双赢互惠的发展平台。沈剑波代表说,产业联动作为市政府今年十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市委、市政府顺势应时、乘势而为的正确决策。当前,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招商无地、生产少电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受阻,资源供给短路,劳动力不再廉价,给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增添了难度,成为我们“成长的烦恼”。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产业联动,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关键是要使“一二三产业衔接有序,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城市与产业互为依托,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共生共荣。”王洪平代表说,政府要尽快确立产业联动的主导方向,加紧出台我市产业发展目录,并使政策扶持与产业发展有效地挂起钩来。崔伟高代表说,二产与三产协调发展是宁波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继续增加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把增加就业机会与增强城市竞争力结合起来,这是我市三产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二产发展中则要注意重点培育产业关联度强、发展前景好、市场容量大、环境效益佳的行业和企业。同时,在产业发展中必须始终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忻吉良代表说,要激活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通过大力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真正把增长方式转变放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实现从“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
调整利益机制,开发建设东部新城。张逸平代表说,宁波未来最具活力的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已全面启动,这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实事工程,将给江东区、鄞州区和当地的福明街道、邱隘镇带来极佳的发展契机。但当前正面临许多压力和矛盾,建议市政府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城的同时,要妥善考虑市、区、镇三级利益之间的平衡,寻找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统筹考虑各类问题和矛盾。同时要尽快深化核心区以外区域的控制性规划,明确功能定位。邱兴祝代表说,新城开发要解决好工业企业拆迁安置用地指标,减轻鄞州区和江东区的土地指标压力,尽可能减少企业外流。同时要顺势而为,妥善解决大龄青年住房困难问题,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并加快当地街道、镇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确保社会稳定大局,推进东部新城顺利开发。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大市建设。邬月星代表说,农村文化建设是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群众对文化求知、求乐、求富的需求不断增强,而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还远远滞后于经济建设,落后于群众的需求,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出四个反差:一是国办文化和民办文化的反差,国办文化单位已无法发挥主导作用,而民间文化则充满了生机;二是群众对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文化环境落后的反差;三是发达富裕地区与欠发达边远山区文化建设的反差;四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农村文化需求现状的反差。应盛辉代表说,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要做到四“硬”:一是确立农村文化要发展这一硬道理,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说得多、做得少,号召多、指导少,要求多、办法少,布置多、落实少的现状。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发展规划的制订,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力度,确保东海明珠工程和村落(社区)文化示范创建活动的落实。二是保证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硬投入,多方吸纳社会资金,引导、扶持一些大众的、健康的文化进入农村广阔天地;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要有具体的硬指标。四是在提高农村文化活动质量上要建设一支硬队伍,尽快使农民享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