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5日在宁波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陈利幸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提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
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计划执行基本情况
200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扎实推进“六大联动”战略,努力消除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和多项指标跃上新的台阶,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较好完成。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158亿元,增长15.5%,高于年度计划3.5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0.9亿元(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前口径,下同),增长23.4%,超过年度计划11.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7, 与年度计划基本持平。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积极实施扶农政策,推进城乡联动取得明显成效。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14.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8%,粮食总产量83.7万吨,比上年增长10.7%。实施多项农民减负和补助政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18元,比上年增长12.8%。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市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亿元,比上年增长44.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开,参保人数275万人,约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4%。
(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优化投资结构取得明显成效。实施固定资产投资清理和园区整顿,2565个在建待建项目中,停建缓建152个,97个开发区(园区)整合为“13+1”个,减少规划控制面积87.15万亩。投资增幅回落到相对合理水平,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0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其中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投资329.6亿元,增长50.9%;工业投资544.3亿元,增长37.1%。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临港工业发展,一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白纸板三期第一阶段工程等项目投产,国华宁海电厂、国华余姚天然气电厂、东海春晓天然气开发、大榭MDI、宝新不锈钢四期、北仑石化一期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龙钢厂的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镇海炼化大乙烯获国家批准立项,浙江LNG项目上报国家,北仑石化二期前期工作启动。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30亿元,增长27%。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出台《宁波市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编制《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四)实施“港、桥、海”联动,发挥港口优势取得明显成效。港口货物吞吐量2.26亿吨,比上年增长22%,居全国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400.5万标箱,比上年增长44.4%,超出年度计划19.4个百分点,跃居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北仑四期和大榭集装箱码头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区港联动获国家批准。宁波—舟山港口资源整合扎实推进。加快推进战略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面开工,甬台温铁路、象山港通道及接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五)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稳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拟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文件,确定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开展事业单位改革,研究制定市属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改制政策。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财政管理体制。企业股改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上市公司4家,累计已达20家。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外贸出口16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超出年度计划23.2个百分点。落实招商政策,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外商直接投资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完成年度计划。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推进“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建设,启动北仑电厂脱硫工程,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50公里,垃圾处理中心和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全年烟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分别减少400吨和100吨,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0.7 个百分点。加快水源工程和引水工程建设,实施分级供水方案,白溪、周公宅(皎口)引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环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七)坚持以人为本,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比上年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高于年度计划4.2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明显,住房、汽车、通讯、教育等消费持续升温。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2.1万个,7.1万人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75%。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分别达到134.3万人、94.5万人、74.5万人和60.6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5万人。投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近1亿元,惠及7.8万低保人员。全市新建、改建福利院61个,社会福利设施进一步完善。
(八)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科教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获授权专利3559项,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536项,获省、市科技奖71项。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在100%和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1.8%。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9.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6%。宁波高专、宁波卫校实现升格,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工建设,并首期招生。宁波大剧院、市游泳健身中心和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北仑体艺中心、鄞州文化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宁波博物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农村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快。李惠利医院住院楼投入使用,宁大附属医院、鄞州人民医院和余姚人民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新增医疗床位达1500张,缓解了医患矛盾。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12‰。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电力、土地和水等要素供应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农民增收基础不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等,这些问题在新的一年里仍将继续制约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缓解。
二、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2005年国际、国内和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总体上仍将有利于我市的发展。按照既体现积极有为,又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其中:
第一产业 增长5%
第二产业 增长12.3%
第三产业 增长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25%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增长12%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0%
外贸自营出口总额 增长20%
外商直接投资 增长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4以内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7%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增长6%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新增就业岗位 10万个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 3.2‰以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按照市委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2005年要着重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2005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4万公顷,产量达到86万吨。继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市本级安排70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加工型、出口型农业龙头企业。继续推进八大农业科技行动和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支持种子种苗产业化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整治河道250公里。投资9000万元,完成标准农田改造4000公
顷。全市投入7.2亿元,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2005年建成25个以上示范村,完成整治村250个。完善三级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争取实现全市水源保护区全覆盖。继续推进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争取新增受益农民8万人。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制定实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农业劳动力10万人以上,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次。进一步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争取超过80%。
(二)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石化、能源、钢铁、造纸和修造船等五大主导产业骨干项目的建设,争取镇海炼化100万吨大乙烯工程、大榭PTA、中金石化PX、浙江LNG等项目开工建设;逸盛PTA、东海春晓天然气开发、宁波钢铁股份一期(原建龙钢厂)、宝新不锈钢四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宁波波导手机、宁波立立电子硅外延片等一批高科技项目的建设,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启动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前期工作,促进大功率LED发光材料、新型合金材料、高性能电池材料等一批新材料项目产业化。加快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大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和中石化宁波石化研究院等研究院所的引进和共建工作。继续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引导各类企业向“13+1”园区集聚。2005年争取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75亿元,完成园区开发面积25平方公里。强化产业准入管理,编制并发布《2005年宁波市产业导向目录》和《宁波市产业效能指南》,有效引导企业节能、节水和节约用地。
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八个重点行业专项规划,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大对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东部新城国际商务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功能区块的开发,加快保税物流园区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建设。
(三)加强港口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进一步完善以港口为龙头的集疏运网络。2005年计划安排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10亿元。建成北仑四期集装箱码头、大榭集装箱码头,继续推进北仑五期和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前期工作,增强港口吞吐能力。开工建设甬台温铁路宁波段,加快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其南岸连接线、绕城高速公路西段建设,确保甬金高速公路竣工通车。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启动东部新城核心区块的开发,推进“四横三纵”道路主骨架建设。打通城市环线,加快过江桥梁和卡口建设,增建和清理城市公共停车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快新增供电和输变电能力的形成,确保在夏高峰前建成9.6万千瓦热电机组,年底前国华宁海电厂一台机组投产,加紧建设50万伏宁海变、50万伏甬东变和一批22万伏输变电工程。进一步提高供水能力,积极推进大工业引水工程、慈溪汤浦水库引水工程和象山(白溪)引水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完成白溪引水工程,开工建设周公宅(皎口)引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环网工程。
(四)坚持内外联动,促进对外开放再上新水平
努力保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005年按外贸自营出口增长20%的计划,相应安排地方退税资金。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优化贸易结构。推进管理、质量、环境等国际标准认证,增强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的能力。开辟利用外资新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金融、商贸、会展、物流、中介服务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展内引外联,加快接轨长三角,不断推进区域合作,积极实施宁波—舟山港口资源整合。
(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继续推进“生态市”建设。争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5%,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7%。继续推进“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北仑电厂脱硫工程、镇海电厂油改气工程、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建设进度。积极促进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大力推广订单式培训、创业式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卡制度。继续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争取4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努力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出台并实施养老保险“双低”办法和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办法,将灵活就业人员列为养老和医疗保险对象,将农民工列入工伤保险范围。做好被征地人员重点对象的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力争参保率达到75%以上。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救助体系,2005年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5%以上。努力缓解市民住房困难,安排实事工程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80万平方米,建成40万平方米。
(六)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全面普及学前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超过92%。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建设和改造一批农村中小学校舍。做好教育扶贫,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辍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甬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完成宁波诺丁汉大学一期工程,争取开工宁波工程学院迁建工程。改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完成宁波技工学校迁建工程,推进奉化、北仑等“四中心”学校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江北区、北仑区、慈溪市等一批公共卫生服务大楼的建设,加快鄞州人民医院、慈溪第二医院、余姚人民医院等项目的建设进程,开工建设宁波市妇儿医院住院楼、宁波新城医院等项目,积极做好宁波市第一医院东扩工程、宁波市急救中心等项目的开工准备。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全面优化计划生育服务,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完成宁波美术馆、北仑体艺中心等工程,开工建设宁波市博物馆、慈溪科技馆等项目,做好宁波科技馆、天一阁书库、余姚文化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通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一定能够全面完成,也一定能够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