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大会聚焦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把宁波建设成为民乐之城和谐之城文明之城
  • 阅读:
  • 时间:2009-04-20 08:51
  • 来源:宁波日报
  •  

      5月12日上午,市长毛光烈在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约2万字,分为十部分:本届政府工作回顾;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毛光烈描绘了宁波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把宁波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显著特征的民乐之城、和谐之城、文明之城。

      宁波港区货物吞吐3.8亿吨

      新增铁路里程200公里

      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步伐加快,力争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0万标箱,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和华东地区现代物流中心。推进港口集疏运网络建设。建成北仑五期集装箱码头等一批深水泊位和堆场。推动金塘、六横、衢山等港区联合开发,推进甬舟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建设。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绕城高速公路和穿山疏港高速公路,完成甬台温铁路宁波段、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启动铁路北站迁建,推进栎社机场扩建和公路枢纽场站建设,促进海港、空港协调发展,新增铁路里程2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00公里,基本形成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

      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3:53:44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0亿元。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到3:53:44。大力推进石化、能源、汽车、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临港工业发展,建成镇海炼化大乙烯、大榭中海油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1—2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以上、中国名牌30个,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集群3—5个,年授权发明专利达到每百万人50件以上,建成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

           民营经济全国领先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

      民营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大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基本建成全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15%。整合提升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宁波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区域功能,推进梅山岛开发开放工作。发挥浙洽会、消博会等重大经贸平台作用,推动利用外资重点向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转变。支持企业“走出去”,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15%。进一步加大优质内资引进力度,引进内资年均增长12%以上。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化率达到65%

      区域统筹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推进东部新城和鄞州、北仑、镇海新城区以及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重视中心城区西部和北部区域的规划建设。加大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力度,推进余慈组合的北部中心城和杭州湾新区等重点区块开发建设,做大做强大桥经济。加强象山港区域的保护和利用,培育东、西两片环港城镇群,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型港湾。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5%。发展海洋经济,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加大财政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扶持革命老区、山区和海岛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

      中心城区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

      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高效利用。力争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下降4%左右,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确保“十一五”末耕地保有量374.5万亩以上。推广高性能、低耗材、可循环的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重超过68%。全面完成压缩小火电工作,推进电厂和热电厂脱硫、脱硝,加快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和镇海电厂油改气建设。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建成宁波北区、江南、明州、慈溪北部和东部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加强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使用监管,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和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保持50%和38%的水平。

            教育发展和居民健康指标

      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争取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标准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基本建成教育强市。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在校研究生达到5000人左右,建成博士点3个以上。

      全面完成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每千人床位数、医生数分别达到4.3张、2.5人。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报销制度,逐步提高大病有效费用补偿水平。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宁波(鄞州)博物馆、东部新城文化广场、宁波书城等一批文化设施。积极打造“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村落文化宫覆盖率达到50%。加大“申遗”工作力度,推进月湖历史文化街区、慈城古县城、石浦渔港古镇等保护开发。建成中国女排训练基地,积极创建体育强市。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3万元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增加非农收入比重,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继续完善种粮、农机等直接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高度重视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建立健全“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万元和1.3万元。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提高各类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实施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养老实现全覆盖,城镇老年居民实现愿保即保。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全市养老床位达到2.3万张。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建成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管理体系逐步健全,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