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福明路站是首个进入地下开挖的站点。目前,地下部分深16米、长118米、宽18米的基坑施工已近尾声。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蕴藏着重大机遇,必将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当前我市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抓住机遇,就能够占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危机后的宁波,如何将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之策,实现产业层次、自主创新、城乡一体化等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
强创新,破解城市发展同质化难题
去年以来,宁波经济呈现持续回升向好的局面。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宁波仍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局面。
在后危机时代如何破解城市发展同质化的难题,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要实现新的跨越和赶超,创新的作用无疑更加重要。”市政协副主席王建康提出推进“创新宁波”的战略,首先强调思维创新。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宁波要告别旧的发展思路,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领域,抢占先机。
王建康说,在城市发展模式逐渐趋同的今天,宁波只有独辟蹊径,才有机会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改变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上的不足,以差异化竞争走出有宁波特色的发展之路。这其中包括结合城市的个性和特点,给予城市一个明确的、个性化的、准确的定位;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中,考虑城市长远规划,着重体现城市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对城市产业要素进行梳理和整合等。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观念创新是前提。”余姚市委书记陈伟俊代表说道。去年余姚创新发展模式,率先在全省完成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率先对全市行政村实职干部基本报酬实行市财政统筹支付,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医保政策层面上的全覆盖,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后经济危机时代,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重要。
“今年我市已进入‘十二五’规划编制阶段,要继续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市科技创业中心副主任童文俊委员表示,2010年宁波要加大创新扶持力度,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构建高新产业体系,加快产学研结合,实现城市创新提升新跨越。
立框架,撬动中心城区功能大提升
2006年,以“中提升”为核心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正式拉开大幕,“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宁波大都市发展框架由此确立。
“十大区块”、“八大系统”是实现“中提升”战略的基础和重点,涉及重大项目数百项,总投资估算3000亿元。经过三年多的谋划、启动、推进,十大区块启动并加快建设,部分区块建成投用,八大系统部分重点工程建成投用。在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转型提升,促进了现代城市形象日新月异的变化,推动了市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2010年是实施“中提升”战略的关键一年,宁波将按照“建成一批、推动一批、开工一批、拆迁一批、储备一批”的总体思路,全力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而去年开工的轨道交通1号线,已经拉开了城市新一轮建设大幕。作为宁波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单体项目,建成后的轨道交通将引领城市走向一个新时代。
今年的轨道交通将确保1号线一期工程各站点全面转入地下施工和2号线一期工程基本具备开工条件,加快1号线二期工程项目报批和余慈线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线网优化和第二轮建设规划编制。
“轨道交通的建设对宁波实现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促进组团式城市格局的形成,以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长助理、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林静国代表如是说。
“宁波城市发展正步入‘大三江’时代。”江北区洪塘街道党工委书记马福年代表认为,加快“两江四岸”的开发将为宁波中心城区空间拓展、宁波大都市框架的拉开和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成为宁波都市圈新增长极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
寻切口,力推城乡一体、区域协调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也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之一。
在宁波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连续多年领跑全省的大背景下,更加注重以统筹的思路来谋划城乡区域规划、建设和发展,打造宁波社会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北仑启动建设的东南片区滨海新城,将作为城乡统筹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创新点”,北仑区区长华伟代表认为,随着北仑港从工业运输港向贸易港的转变和梅山保税港区功能效应的释放,北仑将投资130亿元打造核心商务圈,通过“退二进三”措施,加快中心城区拓展,推进城乡发展要素资源的进一步融合,将北仑从“临港工业之都”提升转变成山水交织、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宁波南部区域如何实现跨越式新发展?宁海县委书记王剑侯代表表示,下一步关键要实施新一轮的开放强县战略,以大开放推进大发展,在新一轮竞争中,特别要着力改善软、硬环境,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客商投资南部区域。
市发改委副主任詹荣胜委员认为,在全面推进宁波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内涵集约性,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经济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和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统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在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余姚市委书记陈伟俊代表说,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余姚将围绕老区全面小康建设、提升老区群众生活质量目标,深入推进“内聚外迁”,大力实施山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与高山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联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