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法检查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 阅读:
  • 时间:2011-01-18 12:08
  • 来源:郑智旺
  • 梅花奖绽开的地方

      “提起宁波艺术剧院,很多人并不知情,说起甬剧《典妻》,提到王锦文,则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若不是市人大教科文卫民侨委员会组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视察,我至今还无法将这座嘈杂的,略显破旧的剧院和国家梅花奖联系起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周文华说。周文华所说的艺术剧院,背倚江东紫鹃新村居民小区,甬港南路门前横过,这个剧院最大的单体建筑是凤凰剧场。

      艺术剧院副院长、梅花奖获得者王锦文陪同陈旭副主任一行察看演员们排演情况。经王锦文介绍,除了获得“文华大奖”的《典妻》外,载誉海内外的《阿育王》、《风情七千年》等也孕育于此。与艺术成果光彩夺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排演场地不达标、设施简陋,有些由食堂、办公室改建而来,“功能性出生缺陷”客观存在。市人大代表、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在看了越剧团的排练后说:“如此高水准的专业演出团队,如此物质条件,此情此景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感动之后,理性思考。座谈会上,视察组成员与市文广新局、市艺术剧院负责人就艺术剧院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交流沟通,商讨对策。艺术剧院无论改建还是新建,对于本地艺术创作和展示都具有凤凰涅磐的意义。

    一份报告背后的忧虑

      艺术剧院同很多文体场馆一样,在“以馆养馆”上动足了脑筋,以出租部分场馆、车位的方式获取租金,填补经费不足。艺术剧院等多数文体场馆的运营困难是当下最为突出的问题。

      去年市审计局的一份审计报告披露,有些文体场馆的部分功能使用与规划设计不符,存在出租移作他用,影响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等情况。根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规定,“创收”仅指与文化体育相关的经营活动。比如,一个文化演出场所,可以出租经营演出服装、道具,甚至文艺课程培训等等,但毕竟是微利行业,所获也是杯水车薪。一县级文化场馆负责人曾向视察组坦言过。

      审计报告言之有据,基层文化场馆生存困难,穷则思变,也属情理,市人大教科文卫民侨委选取此项课题,正是正视文体场馆建设与运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3月初,至10月下旬,跨度半年的调查、视察,足见对此问题的审慎。

      市体育中心,始建于1993年,占地314亩,内有5万平米体育场,1万多平米体育馆、训练馆、训练场以及网球馆。2005年起收入分配实行自收自支。2009年为例,支出近千万,财政拨款206万,体育中心需要创收700余万才能维持场馆日常运营。另一方面,随着场馆逐年折旧,维修费用递增在所难免。

      陈旭指出,“宁波有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场馆,也有能力举办大型文体活动,但是建好之后,如何用好,如何发挥好社会效应,如何尽可能地减轻财政负担是道难题。”

      在很多代表看来,如果遵循此前出租收取薄金的方式,“以馆养馆”还是无解。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民侨工委主任车荣辉建议,鄞州区服务外包的路子值得关注,同时指出场所管理的服务外包是初级阶段,建立文体活动的内容市场化、商业化的服务外包才是高级阶段的生存方式。

      车荣辉的思路是“以高水平的文体服务所得来为基本的公共文体服务”。她的判断基于群众文体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她说,政府不可能因为今天兴起什么就造什么,政府应该以提供基本的大众的文体服务为要义,诸如跑步、游泳、看戏看电影等等。需要昂贵成本的文体场所,应该走以市场养事业之路。

    公共性不要忘了青少年

      时下,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全市95% 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村落文化宫1401个 ,建成省、市两级东海文化明珠106个,全市标准体育场地2945个,体育健身路径百分百覆盖行政村,以及2009年以来市部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使群众有了更多文体活动的场所,但是青年人的活动场所虽有改观,依然缺乏。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伯宁说,城里不少社区没有适合青年人的羽毛球、篮球等场地。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但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实践中推进力度不够,开放程度不高。

      对于城市社区缺少运动场地现象,市体育局已意识到,此前曾推行过体育器材进社区活动,包括篮球架、乒乓球桌等。但一方面由于缺场地,另一方面因发生运动锻炼扰民纠纷,致使活动进退维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公共意识觉醒的时代,政府有公共性的认识和提供服务的愿望,但提供服务不再像过去来得简单。要获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政府需要与公众积极沟通以及引导公众之间民主沟通民主自决,来消除误会,促进问题的解决。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当下,人民群众对公共文体设施一往情深,爱得越加炽烈,也爱得并不容易。远离象山县城的县公共图书馆,坐落于县教育园区,功能定位资源共享,既满足群众借阅图书的需要,又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但愿望不等于现实,县图书馆负责人反映,群众到县图书馆借书,需到教育园区保卫处履行登记证件手续,一到寒暑假,学校停课,园区大门紧闭,导致置身其中的县公共图书馆“被关门”。因行政系统隔阂造成的困难不止于此。在新近的市人大教科文卫民侨委会议上,与会人员坦陈,宁波市图书馆馆舍面积排在副省级城市的最后一位,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除了个别地区,馆舍面积小,过于陈旧简陋,在去年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中,馆舍面积低于全省均值的占了近一半。本指望全市上下积极推进的公共图书一卡通工程,让全市的图书流动起来,缓解面积不足、藏书不丰带来的服务乏力,却在高教园区图书馆、宁波大学图书馆等地遭遇到了不少阻力。

      市文广局和市体育局的一份报告认为,文体设施建设和运行中存在问题可以概之为:设施建设总量不足,功能不全,分布不均;管理水平不高,模式不多;运行机制不活;财政投入不够。

      从现阶段来看,让老百姓得享应有的文体权益,文化体育事业财政经费应更多投向到大众性设施项目,投入到群众需求高的地区,投放到薄弱环节和基础环节。同时要完善政策,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保障力度。

      陈旭副主任指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均衡发展,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契机,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社会效益,努力推进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回首宁波“十五”期间提出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尚有群众艺术中心未建。回首2003年开始编制的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至今尚未落实。但凡回首政事,总有遗憾。而群众之于文体之恋,虽不容易但仍痴心不改。君不见广场上舞影婆娑,健身路上健步如飞,球场上挥汗如雨?只要坚持,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