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是司法改革的奋斗目标。
去年开始,作为我国首批司法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上海率先在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等五项改革任务上“探路”。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报告中,多次提到司法改革,这也成为今年全国司法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司法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狠抓队伍质量
沪法官办案量全国第二,解决案多人少要有标准有规划
遏制冤假错案
上海法院、检察院正探索权力清单制度,划清权力界限
加强公开透明
上海正加强案件流程管理,规定15类案件必须进行监督
“案多人少”现状须尽早解决
“不管怎么改革,一个法官能办多少案子是有限度的。超负荷办案,法官能不能承受,能不能保证办案质量?”在审议“两高”报告现场,不少代表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案多人少”的矛盾始终存在于司法系统。列席此次全国两会的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说,去年上海法院共受理案件55万件,比前年上升13%,成为十年以来上升幅度最大的一次。去年上海法官每人平均办案是158.7起,排在全国第二位。
随着经济发展,“案多人少”已经出现新情况。据崔亚东介绍,一方面是案件绝对数量的上升,另一方面是专业程度和难度也在上升,法官需要时间熟悉情况,梳理案情。
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都提出要解决“案多人少”矛盾。林荫茂等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司法体制改革将大量助理法官、助理检察官从法官、检察官身份退出,从而无法独任审判,也无法参加合议庭审判。而改革前,大量的案件都是由助理法官审理的,或通过独任制审判,或通过合议制作为承办法官审判。
施超代表认为,“案多人少”的问题不仅应作为“困难”讲,更要“有标准、有规划”,尽早提上议事日程,否则将影响司法推进质量。
一些委员也建议:一个法官到底能办多少案件,要有科学判断。建立巡回法庭、知识产权法庭、跨区域法庭之后编制也要相应增加,否则可能影响办案质量。葛俊杰代表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会出现很多新型案件,必须狠抓队伍质量建设:“否则司法队伍数量满足不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公正’的要求。”
“终生责任”重在防止错判冤案
今年的“两高”报告均提及“呼格吉勒图案”,该案目前正在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办案人员的责任。对于这一冤错案件,最高法院院长周强表示“我们深感自责”,最高检检察长曹建明则表示“首先深刻反省自己”。两个报告均提出,将汲取教训,健全纠防冤假错案长效机制。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司法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司法责任制。去年上海在试点时,围绕“责任制”,推行主审法官、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凸显其在办案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建立健全司法机关办案组织,实现办案组织专业化、扁平化。
但是上海市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司法体制改革”专题调研时发现,尽管社会各界对“谁审理谁裁判”非常支持,然而涉及裁判者对案件的“终身负责”,却有点“底气不足”。
林荫茂等代表分析认为,“错案责任”强调的是结果责任,“我们强调的责任制,不是为了追究责任,而是为了防止错案,保证办案质量。”
专题调研组的代表们建议,当确定办案责任主体之后,不仅要从业务上帮助其正确行使权力,还要从制度上建立监督机制。在取消庭长审批个案的同时,应该建立抽查、发现问题裁判的工作机制,或授予庭长享有个案审核权,或授予某机构享有个案抽查权,对抽查审核中发现影响公正裁判可能的,应该有权提请主审法官联席会议讨论。
在不少代表看来,上海司法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敢于打破各种利益藩篱,动自己的“奶酪”。
目前,上海法院、检察院已经在研究探索权力清单制度。上海法院的权力清单既包括合议庭成员的审判权力,也包括院长、庭长的审判权力,划清了院长、庭长进行审判管理监督的权力界限和行为边界。
一些代表建议,权力清单既要根据不同岗位设置,也要根据不同组织体设置。主审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等等岗位都要有职责边界。审判长联席会议、审判委员会等的权力清单也要建立,检察系统也如此。在去行政化的改革中,庭长、院长都将编入司法序列,到一线办案,同时也会承担行政工作,其权力清单更需要清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旭建议,按照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和“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这等于给领导干部套上‘紧箍咒’,又规定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要求。两个主体的行为都得到规范,有利于相关部门进行责任追究,确保公正司法。”
司法必须全过程公开透明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司法改革的终极目标曾让一些一线司法人员感到困惑:法律要求客观,但“感受”很主观:“一个人输了官司,是否也会觉得公正?”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正,司法过程必须公开透明。
陈旭认为,要转变司法观念,司法要进一步公开,能够接受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甚至判决理由都要公开。要注重证据意识、人权保障意识、程序公正等问题:“原来我们比较注重实体公正,不太注重程序公正,这也是防止冤假错案的重要制度保证。”
目前,上海法院和检察院正在加强案件流程管理。法院系统在“审判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下,不仅可以查看案件的基本信息,还可以查询开庭排期、案件审理到结案、归档、执行以及信访督办等各重要流程节点,还全程同步记录每次庭审和听证活动,实现庭审的直播、点播、下载及光盘刻录。上海检察机关也在探索,把所有案件受理都集中到案管部门,逐渐形成检察机关内部的程序和实体的监督。同时规定15类案件必须要进行监督,包括罪名有重大改变的、事实有重大改变的或者宣告无罪,必须组织检察机关内部及外部专家进行监督。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司法改革还要进一步落实全透明、全过程的内部监督。陈旭建议公民达到一定年龄后,都可以被随机抽选成为人民陪审员:“对于公民来说,参加陪审就等于接受了一次法治教育,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项义务,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在依法治国进程中树立主人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