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2838.9亿美元,同比下降4.9%;同时,出口量微降1.2%,出口均价下降3.7%。2016年1-2月,出口情况未见明显好转,短期延续了去年的下降趋势,出口额397.9亿美元,下降15.7%。基层普遍反映,当前纺织服装出口呈现量价双降态势,出口企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式。纺织服装是宁波地区的传统优势出口商品,但近几个月来,宁波多数服装出口企业的出口订单不同程度下降8%至25%,出口单价出现了小幅下降,企业的利润明显下滑。主要原因有: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传统出口市场经济增长缓慢、货币贬值,市场需求下滑。如在欧盟国家,2015年欧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日本经济低迷加之消费税上调导致零售市场不景气,日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日本进口商持续将采购重心转移到东盟国家;俄罗斯由于受欧美经济制裁、卢布暴跌而发生剧烈经济波动,部分客户信誉下降且通关不便利。不少出口企业表示,以前,春季会接到当年冬季的订单,秋季时,客户的订单已经排到次年的夏天。而如今,客户下单后还会根据市场销售情况临时调整,改单、撤单的现象明显增加。
二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传统竞争优势在下降。原料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汇率风险加大,导致企业的利润不断被压缩。2009年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年均增幅超过10%,沿海地区的劳动力雇佣成本已接近东欧国家水平,更是缅甸等周边国家的3-5倍。据宁波某纺织企业反应,近年来服装销售逐年下降,但原材料进价却逐年上升,在一增一降的差距间,使利润更低。同时,人民币汇率每上升1%,企业利润下降3-5%。近一年间,人民币兑欧元和日元分别升值23.5%和13%左右,严重影响了宁波企业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当地企业因此不敢接大单、长单。
三是产业和订单向外转移加快。东南亚国家具备人工、原材料等优势,不断吸引纺织品企业向其转移,而欧盟、日本通过调整优惠国别关税政策,给予上述国家纺织服装企业产品零关税或者惠普关税待遇,又加速了订单的转移。如宁波纺织巨头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已在越南建成万人工厂,以节约劳工和原材料成本。2016年,订单的向外转移呈现新态势,即转移地已从东南亚国家扩大到拉美、非洲等更广区域,甚至是东欧、美国等传统意义上“梯度转移”范围之外的发达经济体。
四是出口缺乏有效支撑点和增长点。各国贸易保护的措施复杂多变,手段层出不穷,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特别是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日益频繁,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出口面临退货、限制出口等各种境地。于此同时,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更多依赖数量扩张,处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的比重较低。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要适当下调纺织服装行业的增值税及上调出口退税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轻装上阵;二是要不断完善纺织服装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实现新型纺织服装加工、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纺织信息化等重点领域技术升级改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要高度重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之势,完善常态化的贸易壁垒跟踪机制,提高应对能力,使企业及时减少损失;四是帮助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关注新兴市场动态,增强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