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各地热点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上海:要“大象起舞”也要“蚂蚁雄兵” 市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双创”工作
  • 阅读:
  • 时间:2018-01-11 09:29
  • 来源:东方网
  •   创新创业浪潮之中,如何在促进产业升级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从而打响上海品牌?1月10日,50多名市人大代表来到长阳创谷创业园,就“推进本市‘双创’工作,打响上海品牌”专题开展集中视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常委会副主任洪浩、常委会秘书长陈靖参加。

    WDCM上传图片

      关注互联网企业“发家史”

      在长阳创谷,代表们先后视察了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创新创业基地和英语流利说软件公司。

      中国电信创新创业基地内的天翼创投,是首个由央企设立的创新孵化平台,一批互联网企业在此聚集,范围涉及线上教育、旅游跟拍、亲子育儿、物联网科技等多方面。孵化器如何盈利、孵化成功后如何进一步扶持,是代表们关心的问题。

      在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代表们详细了解如何整合资源,打造社会化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工业4.0”“云制造”等概念让代表们耳目一新。

      从10几人团队逐渐成长为拥有千余员工的知名软件企业,英语流利说平台的“发家史”引起代表们浓厚兴趣。

      据了解,长阳创谷是国家首批区域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成功举办2017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上海主会场活动,成为全国双创新地标。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共获得中央预算内7000万元资金支持。目前,园区内已积聚了包括摩拜单车华东总部在内的约150家双创领军企业和极富科创特征的中小企业。

    WDCM上传图片

      七大双创基地覆盖全类别

      一花独放不是春。据了解,在推进双创基地建设方面,上海已先后有杨浦区、上海交大、徐汇区、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宝武集团、中科院微系统所等7家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实现了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三个类别的全覆盖。

      除了让“大象起舞”,上海更致力于培育一批“蚂蚁雄兵”。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全市众创空间已超过500余家,其中创业苗圃超过100家、孵化器183家、加速器13家,创客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组织200余家,初步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

      随着众创空间数量的快速增长,上海在全国率先取消对众创空间的认定、备案制度,通过绩效评估,以服务众创空间提质增能为主线,将支持重点落在众创空间创新资源聚集能力和创业孵化能力的提高上。连续三年市区两级共同扶持,引导向“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以运行模式、服务业绩和孵化成效引领示范上海众创空间整体发展。

      代表: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这几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上海创业成功率的确有所提高,但初创型企业仍旧是‘短板’”,市人大代表许鸿蕨指出,初创型企业成本高、压力大,成功率不高依旧是严峻事实。“能否借鉴瑞士等国家,鼓励居家创业”,许鸿蕨认为,居家就业能最大程度压缩企业成本,缓解小微企业压力,建议进一步推广多元化创业形式。

      “在创新创业方面,上海的政府是给力的,上海的从业者是保守的”,从事创业行业的江泓代表坦言,与一些周边城市相比,上海创新创业氛围有待提升,“为什么上海没有产生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值得反思”,江泓表示。

      “生活、创业成本高,导致了一些初创型企业很难在上海立足,”在朱柯丁代表看来,在推进双创方面,上海应扬长避短,发挥国际化程度高的区位优势,着重对接国际,“比如,通过组团方式引进国外顶尖优秀团队和技术”。朱柯丁也提到,对众多小微企业而言,不仅需要政府“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政府部门要推广成功经验,更要分析问题症结。

      殷一璀指出,“双创”工作是上海发展重要主题之一,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议在今后工作中,要更多关注相关政策的落地落实,更多关注创业者、微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独角兽”企业等的获得感,更多关注符合上海特点的制度环境建设,同时也要更好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在这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希望市人大代表通过集中视察、深入调研,不断发表真知灼见,审议好市人代会各项报告,共同努力把上海的“双创”环境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