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古县城地处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7000年的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以及1200余年的县城史,有儒学胜地和进士摇篮之誉。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江北区借势借力、强势推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问题和制约依然存在,亟需破解。
一、加快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的战略意义
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在宁波打造文化名片和旅游名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2019年3月9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同志专题调研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建设,强调要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做到开发与保护相辅相成,让慈城古县城古韵依然、生机盎然。今年3月23日,郑书记在调研慈城古县城建设时又指出,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要坚持高标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精心打造每一个细节,用良好的环境品质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明新风,使这里真正成为游客如织、商气旺盛的旅游胜地。因此,推进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和工作担当。
(二)加快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是宁波深化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战略举措。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宁波是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发达的制造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慈城古县城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享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美誉,人文古迹众多,留存着县衙考棚、官宦宅第、祠堂牌坊、学宫书院等大量文物古迹,出过5名状元、1名榜眼、3名探花、519名进士、5名两院院士,还有周信芳、冯骥才、秦润卿、应昌期等一批文化界、金融界近当代名人。打好打响慈城古城名片,用活用好慈城文化资源,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增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厚重感。
(三)加快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是宁波培育古城古镇人气景点的现实路径。与嘉兴、苏州等同处江南地区的城市相比,宁波在发展古城古镇上相对滞后,有名气的古城古镇不多,人气也不够旺。在一些古镇旅游排名中,靠前的也多是嘉兴、苏州等城市的古城古镇,如乌镇、周庄、西塘等。但实际上,宁波也有不少古镇资源,慈城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代表。宁波要发展古城古镇旅游经济,可以考虑在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慈城古县城为龙头,充分挖掘江南民艺特色,扛起民艺复兴大旗,打响“国艺故宫、民艺慈城”品牌,持续集聚人气商气财气,带动辐射旅游、住宿、餐饮、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二、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护开发情况
近年来,尤其是2019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开发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强化规划谋划,功能定位更加明确。通过调研学习、项目研究、论坛交流等多角度全方位谋划探讨,完成《宁波慈城古县城产业发展定位与战略研究》,明确慈城古城以“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为目标,以5A景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打造“融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邀请国内一流智库--智纲智库团队,编制完成《宁波慈城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战略策划实施方案》,突出国潮、民艺两大主题,挂挡国家文化复兴,深入推进全面数字化、超级IP整合、增量带动存量、节庆营销战略,提出慈城文旅融合的“四梁八柱”项目库系统,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双轮驱动提供有效支撑保障。
二是提速项目建设,古城风貌更加靓丽。古县城开发建设以来,我们先后投入60多亿资金,完成古县城搬迁34.7万平方米、宅院修缮15.5万平方米、遗址重建8.6万平方米、景观改造面积33万平方米,累计修复完成各级文保单位(点)24处;完成了孔庙、古县衙、校士馆、清道观等8个重点历史文化景点建设;基本建成太湖路、太阳殿路20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和占地3万平方米的金家井巷国保区。特别是2019年市委、市政府调整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体制后,围绕“年内提升、次年见效、三年变样”的总目标,我们相继投入保护开发资金20.1亿元,南门游客中心、大东门、九曲弄、民权路商业街区等一批软硬件设施建成开放。今年,我们对接对标“千年古城”复兴计划,计划投入18.8亿元,全面推进慈城古城迎春路区块改造、解放河传统风貌街区(大东门-解放路)保护整治、慈城火车站区域综合改造、古县城历史文化展览馆、药商博物馆等41个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做热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热度。
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功能业态更加丰富。引进港中旅为景区景点管理运营商,加强景区规范化管理,优化慈城动态游线设计,与驴妈妈、同程、途牛等电商签约合作,初步形成了传统文化展示、影视拍摄制作、非遗传承发扬等多种文旅产业业态。新增了慈舍(金宿级)、素心别院(五叶级)等民宿及客栈;引入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打造了以骨木镶嵌、泥金彩漆、龙船木雕等为代表的非遗街巷;吸引了唐记古茶坊、润咖啡、隐食、玖号花园、小森林等一批休闲餐饮入驻。同时,持续增强景区景点的文化性、互动性和丰富度,挖掘本地民俗节庆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了年糕节、中华慈孝节等传统节事活动和文化创意、演艺活动。今年4月份起,连续策划推出“国潮”概念活动、赛事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古城文化魅力和品质内涵。
四是开展集中攻坚,基础配套更加完善。针对环境形象不佳等问题,开展了民权路和太湖路街景提升、九曲弄建设,整治了61省道、慈骆路和主游线两侧综合环境;针对旅游要素不完善问题,实施了南门游客中心项目,解决了南门的停车和游客服务问题;针对居民污水直排河道、护城河河水污染和逢雨必涝问题,开展了东、南护城河改造、慈湖活水(一期)工程;针对东城入口城市形象不佳和标识不明显问题,实施了大东门重建工程。2019年5月份起,我们打响“清零拔钉”攻坚战,拔除了一批长期影响古县城形象和功能项目建设的“长钉子”,为古县城形象提升和品质提升夯实了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制约因素还是比较突出,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规划编制等带来的产业制约问题亟待破解。如2015年版《宁波市慈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未充分考虑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对相关配套功能的需求。随着旅游和文化业态的导入,古城已修缮区域的电力、供水、排污、交通、燃气等基础设施在规划上的问题也显露出来。旅游要素保障在规划空间上落地难的问题凸显,需要在近期协调解决。
另一方面,《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对古城保护和开发产生较大影响。去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提出,大运河有水河道两岸各1000米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增非公益建设用地;两岸各2000米内的核心区范围划定为核心监控区,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严禁新建扩建工矿企业项目。今年4月14日,《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出台,也明确除城市建成区(含建制镇)外,大运河主河道两岸各1000米范围划定为滨河生态空间,严控新增非公益建设用地。如不能将慈城新城、高新区等重点区块列入城市建成区,必将对慈江和官山河两岸的后续开发建设带来较大影响。
三、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为顺利推进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借此机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支持古城保规调整。古城的保规调整研究工作已正式启动,省住建厅拟将古城西门区域的路网和医疗用地调整等亟待解决的民生项目纳入“一事一议”,并启动相关程序。建议市相关部门在古城保规调整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
(二)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大运河沿线资源。结合宁波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建议合理考虑慈城发展现状和未来城市拓展方向,将慈城镇整体认定为城市建成区(含建制镇),并加快新城控规法定化,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大运河沿线资源。
(三)全力支持慈城加快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行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行动”。目前,省发改委等上级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规划意见和配套政策。慈城古县城作为宁波千年古城复兴的重要承载地,我们正在筹备谋划全省“千年古城复兴计划”研讨会,并将推出慈城古县城“千年古城复兴”之路径。这里也恳请省、市相关部门在“千年古城复兴”项目落地、产业振兴、民生事业、政策试点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推动慈城古县城成为宁波、浙江千年古城复兴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