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议意见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我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 阅读:
  • 时间:2022-10-08 17:30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2022年9月19日宁波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主任会议通过)


    2022年8月30-31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相关代表对噪声污染防治情况进行了审议发言和现场询问,对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同步查阅我市声环境区划、声环境状况、历年代表相关建议、噪声污染信访投诉分析和问卷调查数据等相关内容。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噪声污染问题,全市声环境监管措施不断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制度体系持续完善,噪声源头防治持续夯实,全市声环境质量状况持稳向好。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虽然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对比先进城市的声环境质量,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相比防治气、水、固废等污染,对噪声污染的防治重视程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部门间联动协同不够有效,考核体系和指标不够完善;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管控不够有力,城市规划对噪声防治统筹不足,规划编制与规划环评衔接不够,未依法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噪声执法力度不够、效率不高,噪声监测方式仍以手工为主,调查取证能力不足,噪声污染排污许可管理落实不到位;群众身边噪声问题反映强烈,部分工地未按要求落实夜间施工管理要求,部分道路降噪措施不到位,防治广场舞、房屋装修等噪声扰民仍以劝导为主,处置效果不理想。

    根据会议审议情况,提出以下意见:

    一、完善噪声污染治理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明确噪声污染监管职责。加快制定“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配套政策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噪声污染防治考核体系。二是建立噪声污染防治协调联动机制。聚焦部门职能交叉与监管盲点,形成统一协调的联动机制,协同推进解决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噪声扰民问题。三是形成全社会共治合力。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数字化手段,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噪声污染防治意识。拓宽噪声问题反映渠道,引导公众依法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强化社会监督效果。

    二、加强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统筹。一是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评估工作。根据城市用地性质变化及时调整声环境区划方案,对于未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及时制定并落实声环境质量改善计划。二是加强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管控。规划方案制定过程要充分考虑项目建设、运营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公路、铁路沿线出让地块的噪声防治要求,严格落实规划环评制度,加强规划与建设之间的衔接指导。三是依法落实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管控要求。依法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严格落实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工业企业选址、交通选线、民用建筑隔声设计、施工作业管控等相关管理规定。

    三、强化噪声污染防治监管。一是全面提升噪声污染监测能力。加快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建设,2025年之前全面实现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建立区域声环境质量大数据平台、噪声地图和业务监督管理系统,提高噪声防治数字化管理效能。加强声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管理,提高监测人员专业水平。二是严格落实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排摸建立噪声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依法开展噪声排污许可证发放及排污登记表填报,严格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对噪声开展自行监测,加快噪声重点排污单位的噪声自动监测设施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系统联网。三是提升噪声污染执法监管效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快执法队伍便携式噪声取证设备配备,增加机动车噪声自动抓拍设备的安装数量,规范噪声信访投诉受理处置工作。四是加强对新建住宅建筑防噪的监管力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售楼处现场公示并如实告知购房者新建住宅可能受到噪声影响的情况以及防治措施,并在买卖合同中明确住房的共用设施设备位置和建筑隔声情况。

    四、推动解决群众身边噪声污染问题。一是加强工业噪声防治。加强家庭小作坊、小企业噪声污染防治,加大居民区和工业区混合区域的噪声污染重点监管力度,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噪声。二是加强建筑施工噪声防治。严格夜间施工许可证审核与发放,加强工地监督执法,督促施工企业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加强高噪声工艺工序的降噪管控。三是加强交通运输噪声防治。交通选线设计尽量避开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在可能造成噪声污染的重点路段设置声屏障或采取其他降噪措施。加强对违规鸣笛和非法改造车辆的监督执法,合理安排码头等产业集聚点设置。四是加强社会生活噪声防治。进一步明确执法标准,加强商业、文化娱乐场所噪声防治的事前介入,加强公园、居民区、商业街等巡逻排查,执法人员协同社区开展广场舞、房屋装修等噪音扰民劝导。加强信访投诉分析研判,对投诉密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