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议意见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宁波市节能降耗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 阅读:
  • 时间:2022-09-22 14:45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关于宁波市节能降耗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22年7月14日宁波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主任会议通过)


    2022年6月28日至29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宁波市节能降耗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节能降耗工作部署,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加强节能监督检查,能耗“双控”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指出,对照上级要求和我市现实情况,节能降耗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比较严峻,主要表现在:能耗“双控”与刚性需求矛盾突出,能耗压减和技改挖潜空间收窄,用能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亟需完善,引导激励和宣传教育仍需加强。根据会议审议情况,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谋划。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精神,把握高质量发展对节能降耗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降耗的关系,加强能源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他规划的衔接,完善规划引导约束机制。要强化区域统筹,根据各地现有产业特点和“十四五”规划的重大产业项目,科学设置节能目标任务,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要立足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要完善节能降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督导落实、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要鼓励企业参与编制行业能耗标准,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第三方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实现节能低碳发展。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完善专项资金奖补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积极性。

    二、强化法治引领,推进精细管理。要贯彻执行节约能源“一法一办法”,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要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市、县两级节能监察体系,提升监察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要以精准、科学、依法为工作方针,扩大节能监察范围,严肃查处违法用能行为,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阶梯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要严把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准入关,严防借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大市场之机,盲目上马“两高”项目。要聚焦钢铁、石化、化纤、印染、铸造等重点能耗行业,对企业和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加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聚焦能耗强度下降的约束性目标,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能源要素,对符合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能效环保指标先进的项目加强用能保障。要加强能源计量和统计能力建设,深化能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推广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强化能源监测和预警分析。

    三、坚持创新驱动,提高用能效率。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攻关项目,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交叉融合发展。要深入推进工业节能提效,实施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要全面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实施更高要求建筑节能标准,拓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形式,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开展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要推进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运输装备低碳升级,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构建绿色出行体系。要大力发展非石化能源,实施“风光倍增计划”,开展“光伏+”专项行动,统筹规划氢能产业布局,推进海岛清洁电源项目。要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市场化交易,加快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加快流向绿色产业。

    四、加大宣教力度,营造节能氛围。要落实落细“谁执法谁普法”要求,持续加强节约能源“一法一办法”的学习宣传工作,不断提升知晓率和影响度。要充分利用全国低碳日、节能减排周、节能宣传月等契机,运用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平台载体,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深化绿色节能低碳知识的学习宣传工作,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发挥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的作用,支持节能减排公益事业。要开展节能减排自愿承诺,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自觉履行节能减排责任。要加大对节能执法人员、服务机构、能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依法从业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以案释法”制度,针对节能领域热点事件、最新政策和常见法律问题加强分析解读,正确引导舆论,广泛凝聚共识,营造有利于节能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