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大要闻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市人大财经委举办“宁波经济潜力、定力、磁力”主题论坛
  • 阅读:
  • 时间:2023-12-22 20:20
  • 来源:新闻宣传处
  •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2023年经济工作,并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12月20日,市十六届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举办“宁波经济潜力、定力、磁力”主题论坛,5名来自经济领域的人大代表结合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宁波经济和产业特点,从经济发展的“形势”“态势”“大势”等维度,围绕“稳”与“进”、“立”与“破”、“谋”与“干”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蕴含的重大发展机遇,共同展望了2024年宁波经济的发展前景。

    1.png


    潜力:步伐坚实 成绩亮眼


    4.png

    距离2023年“收官”已不足一个月,各项经济数据指标陆续出炉。


    从全国看,前三季度我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在主要经济体当中处于领先地位。把眼光放回宁波。“前三季度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17.3亿元,同比增长5.7%。从结构质量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新兴动能不断增强。从发展预期看,企业家信心加快恢复,对中长期稳定发展的预期更加巩固。”主题论坛现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石兰为我们呈现了宁波经济的强劲成绩单。


    宁波是民营经济大市,市场主体有信心,经济发展才能有底气。制造业和外贸是宁波经济中闪亮的“双子星”,也是民营经济的主领域。外贸订单越多,制造业回暖越快,制造业回暖则能反过来增强外贸竞争力。


    石兰表示:“宁波外贸自8月开始‘V型’反转,前11个月同比增长0.8%,高于全国同期水平,这样的成绩非常亮眼。根据近期开展的贸易景气统计调查,反映出口、进口订单增加的宁波企业占比均有提升。”放眼明年,石兰更加看好宁波经济韧性、实力和发展底气。

    3.png

    “宁波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有着很好的区域优势,很广的海外人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很棒的服务型政府。”市人大财经委委员、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杰这样评价宁波的经济发展环境。他表示,接下来要做的,则是围绕“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以前沿技术来催生新产业,激发新动能”,以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宁波的比较优势,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海外市场拓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我国不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并跑者”,在有的领域甚至是“领跑者”。

    2.png

    提到科技创新这一点,市人大财经委委员、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庄开宇感触很深:“我来宁波这些年,明显感到宁波在科技创新上发展很快,迈出了稳健的步伐,不管是创新能级、平台、成果,还是创新主体、生态等,都有了质的飞跃。”


    以汽车产业为例,今年5月,召开了全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动员部署会,发布了《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关于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若干意见》。这充分展示了宁波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不仅会为宁波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赢得更大份额提供坚实基础。


    在庄开宇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就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新型举国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创新体制,在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方面具有鲜明优势。科技创新应该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业是基础,创新是提升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接下来,宁波需要在着眼培育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定力:稳中求进 以进促稳


    5.png

    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中国经济确如大海一般波澜壮阔,风雨兼程是常态,大风大浪也时而有之。但每每在克服危机之后,总能焕发出更蓬勃的活力。


    “有韧性的经济和社会对外来的强烈冲击有更大的适应和应对力,更能经得住不利因素的冲击,并在承压时能寻找机会,实现新的发展。”鄞州区人大代表、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教授王扬眉从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的角度解读表示,现代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信心经济,我们有稳定的社会结构,有群众和企业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有一流的营商环境,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动力强劲、韧性十足,这些有效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免疫系统”,也是“稳”和“进”、“立”和“破”的定力和底气所在。


    显然,宁波经济稳健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精准服务、政策的精准直达,在危机中育新机。


    作为外贸大市,去年由于疫情影响,外贸遭遇订单荒,宁波政府主动出“机”,开出了全国首趟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商务包机,打响了全国稳外贸的“第一枪”。


    2023年是中国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新春第一会上,市委作出“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动员部署。随后,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聚力三个“一号工程”助力“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3大主题,设计了十五个方面50个具体的子项目,逐一明确工作抓手,确保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与此同时,宁波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甬企”自身的“谋新局”“开新篇”。宁波是制造业大市,世纪疫情背景下,众多企业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重塑企业经营管理场景,加快生产流程再造和运营模式升级,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6.png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九个方面具体要求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点,给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教授杨丽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宁波作为外贸大市、外向型城市,其经济发展与城市开放程度密切相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为宁波明年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杨丽华看来,宁波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将“港口最大资源、开放最大优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以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全方位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先行市。一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宁波独特定位,推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技术、制造、服务、贸易规则标准趋于一致,加快打造双循环枢纽城市。二是加快外贸结构优化升级,尤其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离岸贸易,实现外贸从要素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加快实现弯道超车。三是不断扩大“朋友圈”,找准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全新方位,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宁波自贸片区、现代化港区“三区”联动,建立更多长远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


    磁力:投资加码 布局提速


    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正常现象。我们既要看短期波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更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充分认识并用好新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近年来,世界经济波动下行,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资的信心和预期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跨境投资总额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为44.25万亿美元,比上年减少6%。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的外资却持续加码,开放提升进一步扩大,吸引力不断提升。


    8月,“投资宁波”系列活动首站在上海举办,苏伊士、法雷奥、施耐德、佛吉亚、李尔、日本Jetro等40余家知名跨国公司代表参加活动,香港中华工商总会代表、高瓴资本区域发展中心负责人受邀参加。


    今年,世界500强企业LG化学的高管接踵访问宁波。8月,LG化学大中华区总裁黄永信访问宁波;时隔1个月,LG化学全球CEO辛学喆再次拜会市领导,推进LG化学下游高端化工材料项目合作。


    10月,宁波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措施》,“更大力度”引人瞩目。


    按照商务部口径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宁波实际利用外资41.8亿美元,同比增长14.8%,自2018年外资数据统计口径调整以来首次突破40亿美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从宁波帮到“新甬商”,几个世纪以来,一代代的宁波人以独有的儒商气质、杰出的经商能力和拳拳爱国之心,前赴后继,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时代,宁波要发展,要提升,离不开宁波帮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要坚定高水平走出去,坚决高质量引进来。在走出去中,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在走出去中,有序推进我们的产业迭代升级;在走出去中,引进好的技术产业和人才;在走出去中,不断提升自我,打造新一代宁波帮再闯天下的新传奇。”吴杰说。


    宁波,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缩影,这座单项冠军之城、外贸之城、开放之城,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乘着“一带一路”东风奋“甬”向前,用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胸襟面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