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夯实工作阵地、搭建活动载体等方式,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让代表工作广覆盖、真联系、重实效,推动“四建设两提高”在江北深入实践。
一是强化“双联系”制度保障。出台《江北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区人大代表和选民办法》《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和改进区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每人联系区人大代表3—7人和选民10人以上,每年至少一次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联系区人大代表和选民,并将收集的意见和建议交相关部门处理。构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小单元,建立“站”“点”有机统一结合的“代表进网格”机制,将全区203位区人大代表编入最基层的网格单元,切实打通代表联系、服务选民群众的“最后一米”。
二是夯实“双联系”工作阵地。以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为重点,建立“站、点、室”全矩阵的代表联络网络格局,在全区形成“9个标准化联络站+45个固定代表联络点+N个移动联络站”的多体系、全覆盖的基层单元。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工业园区等,充分与所在街道、镇其他功能场所、区域特色融合建设,将代表联络站建到群众较为聚集、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代表就在身边、民主就在眼前。如,孔浦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与街道矛盾调解服务中心进行合建;外滩街道、慈城镇将联络点建在老外滩、古县城等景区内。
三是搭建“双联系”活动载体。建立代表进网格、代表进站、代表接待日、代表建议和民生实事项目征集等常态化、规范化工作机制,丰富闭会期间代表线上线下活动载体,使人大代表成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切入点,连续7年持续推进“代表夜聊”特色工作。按照“整合资源、融合贯通、特色展示”等原则,开发“阿拉找代表”微信小程序,各街道中心组代表每月轮值线上接待选民,实现了代表线上接待“365天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