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我市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4-02-28 09:20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文件


    关于我市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市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请研究处理〈关于我市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函》(甬人大常办函〔2023〕11号)收悉后,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市级相关部门认真研究,逐条逐项抓好贯彻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紧紧牵住规划“牛鼻子”,完善流域防洪体系

    (一)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论证。一是以流域防洪为重点,编制完成《甬江流域防洪治涝规划(2021-2035年)》,深化甬江流域防洪治涝总体格局和具体工程布局,统筹提升全市水利基础设施能力。二是按照水网建设要求,编制完成《宁波现代化水网建设规划》,着力构建蓄泄兼筹、高速分洪、高标防御、高效强排的防洪减灾体系,宁波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三是有效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流域防洪工程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明确水域空间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保障百余项重大水利项目规划落图。

    (二)保障重点区块开发。结合宁波枢纽、翠屏山、甬江科创区等重点区块开发,进一步提升区域防洪排涝安全保障能力。一是开展宁波枢纽防洪排涝专项规划研究,从流域和区域角度出发,明确片区防洪治涝规划的思路、治理方案及总体工程布局。目前该专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并在片区总规中落实,区域内的防洪排涝工程已启动实施。二是开展翠屏山区域水生态治理专题规划研究,重点聚焦涉水短板问题,营造安全稳定的水生态基底,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三是开展甬江科创区防洪排涝等水利专题研究,根据片区排涝需求,增设宁大闸站、西港闸站等规划排涝泵站,助推片区韧性安全发展。

    (三)深化项目前期研究。以推进规划项目落地为目标,扎实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构建甬江流域洪水“东西南北”四路分洪体系,目前流域西排和东排工程已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北排工程正在全力推进中,其中余姚北排二通道工程已实现全线贯通。专题开展甬江流域南排象山港方案研究,初步明确工程布局及分洪规模,相关方案正在进一步深化论证中。

    (四)提升洪水防御能力。一是高度重视洪水滞蓄空间的保留,水面率等指标已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二是有序设置超标准溢流区,在已建成杀鸡湾、龙潭滞洪分洪区基础上,于奉化江上游、下姚江河段设置相应超标准溢流段,规划设置超标准溢流区(农业轮作区)。三是深化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方案,在前期调查摸底基础上,初步确定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巨灾保险试点地区名单,计划于2024年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二、着力打造政策“助推器”,扎实做好要素保障

    (一)统筹资金要素保障。持续加大水利建设市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等多种渠道,有效落实水利项目资金保障。一是专项债申报方面,今年以来全市共获批政府专项债券水利项目37项,发行额度总计63.4亿元,目前已发行17.9亿元。二是财政扶持政策方面,梳理水利领域市县两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研究将部分外溢性强、受益面广的流域性或跨行政区域水利(务)设施建设项目,由市县两级共同财政事权调整为市级财政事权的可行性,逐步建立市级、项目所在地、受益地区共同分担的资金合理分担机制。三是中央资金争取方面,将江北区小西坝泵站工程、余姚市陶家路江排涝枢纽及供水工程等列入中央基建投资计划,将慈溪市三塘横江拓疏工程、建塘江拓疏工程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全力申报水利项目新增中央资金需求。

    (二)强化土地要素支撑。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牵头组织召开水利工程用地报批座谈会,统筹协调解决用地报批工作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提前介入具体项目推进中的选址、预审、报批等环节,做到实时跟踪、即时调度、及时反馈。余姚北排二通道工程等11个水利项目纳入2023年省重大项目用地清单,已争取国家统一配置计划指标364.50公顷。海曙区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慈溪市共同富裕示范区(周巷)建设项目、姚江流域生态水系工程等8个水利项目纳入中央加大建设用地保障重大项目库,已争取国家统一配置计划指标211.86公顷。

    (三)加大项目服务保障力度。一是深化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机制。依托市重大项目“1245”统筹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协调与服务工作,用地(海)、资金、能耗等各要素保障部门提前介入,加快推进项目并联审批、容缺审批,规划水域报批停滞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二是建立工期管理机制。在对市域范围内历年建设实施的不同类型水利工程“净工期”的统计分析和论证基础上,发布《宁波市常见水利工程工期参考》,指导各地各单位实践应用。三是优化项目进度管理。通过优化项目前期设计、强化进度控制、提升施工强度等途径,优化后的项目工期对比传统工期,平均压缩率在10%-20%左右。目前,已对8个规模以上重点水利工程的施工工期进行了合理优化,保障了水利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三、全力夯实项目“压舱石”,筑牢防洪安全屏障

    (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全市新开工重点水利工程17项,开工率达到85%,其中列入省“千项万亿”工程的3项水利建设项目全部开工,葛岙水库、溪下和亭下水库预泄能力提升工程、清水浦泵站等一批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甬江流域防洪治涝十大工程加快推进,目前已有下姚江堤防整治、慈溪扩大北排、宁波枢纽防洪排涝、柏坑水库扩容、海曙沿山干河等7项工程启动建设。海塘安澜工程建设进度超前,“十四五”以来,我市海塘安澜工程累计开工建设210公里、完工169公里,提前两年完成省、市行动计划明确的开工任务数,开工项目数和建设长度均位列全省第一,107公里问题海塘的重大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二)紧抓项目关键节点。锚定目标、攻坚克难,部分重大水利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清溪水库和柏坑水库扩容工程土地报批已获国务院批复,项目已全面开工。余姚北排一通道工程完成可研编制,西岙水库工程规模论证报告通过技术审查,基本确定了工程规模等重要参数。余姚北排二通道工程已具备西分过流条件,奖嘉隆江段主体工程已完成,青山港段工程开始进场施工。陶家路江整治工程提前实现全线通水,助力上游来水快速北排。慈江卡口拓宽工程已完成设计招标,正就设计方案与国铁集团开展对接沟通。

    (三)强化工程质量监管。一是建章立制。印发实施《宁波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实施办法》《宁波市水利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评价标准(试行)》等,完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动态分析水利工程运行安全情况。建立全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月报制度,对问题清单闭环处置情况实行晾晒,发布红黑榜。二是典型示范。利用水利部在宁波召开构建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研讨(全国)会的契机,推进“六项机制”试点推广,探索安全生产管理新模式。三是隐患排查。开展年度水利在建工程安全生产暨度汛安全检查,采取分片分组、明查暗访的方式,对各地在建水利工程进行覆盖式检查,发现的问题均已闭环整改。

    四、始终把好预案调度“方向盘”,强化依法治水管水

    (一)强化依法治水。抓好《浙江省防汛抗旱条例》《宁波市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深入开展河湖综合执法行动、“清四乱”及“无违建河道”创建等工作。落实水事日常巡查监管责任制,利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手段,实现全市水域动态监测,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全市共处理水事违法案件66件,办结35件,罚款754.87万元。

    (二)完善防汛防台预案机制。结合防台工作复盘总结情况,修订完善《宁波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指导督促市防指各成员单位开展部门应急预案和专项风险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聚焦“八张风险清单”,倒排时间、细化方案、挂图作战,针对每个可能影响我市的台风制定相应防御方案,切实做好台风防御工作。根据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要求,结合原有的“1+13+1”工作机制,整合市防指应急工作组、市防指办各工作小组,制定实施市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方案,明确运行机制、联合值班会商等内容,切实做到预警响应联动、研判督导贯通。

    (三)优化流域统一调度管理。强化甬江流域大中型水库和沿江强排泵站的流域统一调度管理。一是实行流域大中型水库统一调度。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总要求,紧扣加强重点防汛水库控制运用管理、保障水库安全运行等实际工作需求,于2023年6月建成上线宁波市大中型水库防洪调度统一管理系统,在今年台风防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提升沿江闸泵联合调度能力。通过优化调度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三江一级支流闸泵物联感知建设、建设沿江闸泵联合调度运行管理和监管系统等措施,强化沿江强排泵站的流域统一调度管理,不断提高甬江流域洪水预报一体化的演算精度。

    (四)提升气象监测服务水平。一是加强气象监测预警设施建设。依托市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布局新建9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进一步提高1公里高度以下气象灾害监测覆盖率。该项目预计于2024年建成投入试运行。二是上线“一流域一策”气象监测预报系统。针对全市21个重点片区,依托气象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融入流域面雨量预报模型和算法,完成“一流域一策”系统开发,实现流域面雨量过去24-48小时监测和未来3-72小时预报。三是加强气象等信息公开。市防指办通过“宁波发布”等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响应动态、防御工作部署等信息,有关单位及时发布相应灾害预警,提醒广大群众做好防护准备,有效提升全社会防灾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下步,市政府将坚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指导,以水网先导区建设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加强统筹谋划,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流域防洪治涝新格局,把流域防洪工程打造成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宁波样板,为我市“争创市域样板、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