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议意见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 阅读:
  • 时间:2024-05-15 09:15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2024年2月5日宁波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三次主任会议通过)


    2024年1月11日至12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在协同创新、融资服务、市场开拓、数字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型发展。但同时指出,对照新形势新任务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培育后劲不足、企业能级需要提升、要素保障有待加强、政策服务亟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短板,需要引起重视,加快研究推进。根据前期调研和会议审议情况,提出以下审议意见:

    一、深化梯度培育,持续精准发力。要加快出台《宁波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细化未来一段时期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培育措施。要紧扣“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工业“六基”(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按“标志性产业链”梳理遴选一批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企业,持续优化完善企业梯度培育库。要聚焦优化提升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经济效益“五个优化”方向,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统筹协调财税、金融、技术、产业、人才、用地、用能等政策工具,为入库企业提供“个性化、订单式”的专属服务包,同步建立政策实施效果绩效评价机制,提升政策综合效能。要加强对入库企业的动态监测、指导和跟踪服务,按季通报培育工作开展情况,定期评估入库企业生产经营和创新发展情况,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二、坚持创新引领,深植培育潜力。要聚焦产业链细分领域关键环节“揭榜挂帅”,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围绕新产品协同开发、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核心零部件协同验证等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构建多级联动的网格式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产学研用”创新生态。要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鼓励企业参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材料目录评选,完善科技成果确权评估、商业转化、收益分享、风险分担机制,助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要加强税收政策精准化、个性化推送,高效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减免、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激发企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要深化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和案件线索信息收集工作,组建知识产权服务专家团,完善知识产权托管、侵权预警、维权援助等公共服务机制,为企业专注创新保驾护航。

    三、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发展基础。要建立“专精特新”企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定期举办专场人才招聘会,开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评定,赋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层次人才举荐权。要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催化器和放大器作用,完善“直投+子基金+跟投”的投资方式,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硬核科技”,支持银行继续创新“专精特新贷”“小巨人贷”等金融产品,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和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凤凰行动”宁波计划,加大对“专精特新”专板建设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实现快速上市融资。要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持续深化低效工业用地综合整治,开通对“专精特新”企业用地审批服务绿色通道,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完善用地、用水、用电、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

    四、实施精准服务,优化发展环境。要深化涉企政策宣传解读、智能推送、跟踪落实工作,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协同促进的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创新成果对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要深入实施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分行业分领域编制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组织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针对“专精特新”企业需求,开发一批面向典型场景和生产环节的工业APP。探索实施“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对“专精特新”企业项目核准备案、环评、安评、能评等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要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和“浙江制造”标准的制定。要积极总结推广“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经验做法,树立先进典型,推介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