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厚厚的志书,如何让市民群众“读得懂、喜欢看、有共鸣”?继8月26日《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志(2003—2022)》发行座谈会后,一场以“学志、用志”为主题的“两进”活动——“走进公共图书馆”和“走进代表联络站”,掀起了一股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热潮。
第一站:走进宁波图书馆,与市民“面对面”
9月8日下午,宁波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进公共图书馆”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伊始,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乔石书房,观看了纪录片《风雨任平生》,在光影与文字中,感受人大工作的历史底蕴。“宁波人大志是宁波人大20年履职的‘基因图谱’,更是中国式民主在宁波实践的鲜活范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方勤说,此次活动旨在以志书为纽带,让尘封的历史“活”起来,让制度的故事“传”开来,让更多市民朋友近距离了解人大制度、参与人大实践。
随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原主任、《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志(2003—2022)》责任编辑钱政同志结合自身经历,为现场的市民、读者和机关青年干部代表,系统解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宁波人大20年的履职实践。
“原来我们身边的人大代表做了这么多事!”“民生实事项目是这样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啊!”……在随后的座谈交流环节,来自企业、高校、基层社区、文化界等不同领域的8位市民和读者代表畅所欲言。
宁波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杨厦建议将人大制度纳入高校通识教育;宁波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副主任程文雅建议把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工会的“职工说事”进行深度融合;青年诗人丁逸飞分享了他对民主的诗意理解;村党总支书记徐浩伟结合自身工作,谈了对代表联络站作用发挥的切身感受,建议志书以数字化形式进入场馆……
活动最后还举行了赠书仪式,向市民群众代表赠送了宁波人大志。
第二站:走进代表联络站,与代表“心连心”
如果说走进图书馆是面向公众的“宣讲”,那么走进代表联络站则是面向“主力军”的“共学”。
9月26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国军带队,走进全省首个代表联络站——海曙区白云街道代表联络站,开展主题宣介活动。
“代表联络站从无到有,从‘建起来’到‘用起来’再到‘活起来’,本身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陈国军指出,全市各级人大要从志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赓续历史传承,更好发挥代表作用。
活动现场,9名人大街道工委负责人、人大代表、居民议事员围绕“如何更好发挥人大制度作用”主题,分享了学习志书的心得体会和履职故事。有代表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联络站平台,将群众关于加装电梯的“烦心事”变成了“暖心事”;也有居民议事员分享了如何运用“议事+督办”闭环管理机制,推动解决公交线路优化等难题……
大家纷纷表示,要带头学好用好志书,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增强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发行座谈会,到“两进”活动,再到线上“声动廿载·读志学史”专栏的持续推送……《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志(2003—2022)》的出版发行,不仅是一次历史的总结,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启程。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将以深化“学志、传志、用志”系列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工作质效,更好服务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让这部厚重的志书真正成为全市人大工作者和人大代表的“案头卷”“工具书”,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宁波的实践更加可知、可感、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