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为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总书记关于文旅融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全会工作部署,进一步发挥文旅融合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动能作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研究监督实施方案,对专项监督工作作出部署,并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同步作出《关于赓续甬城文脉 打造现代化滨海旅游名城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增强监督实效。
2024年3月份以来,教科文卫工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结合《决定》起草调研、《浙江省旅游条例(草案)》文本意见征集和《宁波市旅游景区条例》修订调研工作,先后赴市文广旅游局、市文旅会展集团、部分区(县、市)走访调研;专题听取相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组织召开重点旅游企业、行业协会、景区景点、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等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激活产业动能、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打造特色品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旅游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达943亿元,同比增长9.6%,对全市经济的综合贡献持续加大,有效促进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组织领导不断强化。成立由市领导领衔、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文旅融合专班,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配套政策,为文旅深度融合、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初步建立。深入实施“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锚定“中国卓越文旅城市”目标,全力推进现代化滨海旅游名城建设。施行重大项目领导联系、跟踪服务等制度,市县两级协同联动、部门合力推动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文旅融合不断深化。政府部门坚持以文旅融合为手段,找准契合点、连接点,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消费传播。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文化,深化井头山等史前遗址发掘研究,全面启动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赓续传承文化遗产。打造形成老外滩、南塘老街等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文化发展新载体。积极拓展“文旅+”新空间,培育形成杭州湾方特、象山影视城等一批文化旅游集聚区和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形成一批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积极探索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宁波非遗吉市”获评2024年全国非遗旅游体验创新十佳案例。3个项目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1条线路入选五十强线路,总数居全省第1。
三是产业实力不断提升。文旅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限上住宿业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234家增长到2023年的414家,增长76.9%,旅行社数量从2019年的395家增长到2023年的477家,增长20.8%。其中2023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旅游饭店有11家,超5000万元的旅行社有9家。列入省文化和旅游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领军企业13家、骨干企业30家、新锐企业31家。文旅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023—2024年,滚动推进在建实施类项目413个,谋划招引157个重大文旅项目,总投资10.47亿元的宁波熊出没欢乐港湾正式开园。高等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实现扩量提质,共有省级产业融合示范基地90余处。
四是要素保障不断优化。市级财政加大旅游发展投入,出台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23年,全市共发放文旅消费券2850万元,撬动消费9182万元。打造立体化文旅金融生态链,创新推出“甬文贷”等20余款金融产品,加大旅游配套投入和文旅项目融资力度。优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启动四明山环线工程、东钱湖新城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依托“甬江引才”工程,加强文旅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机制,推进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加强旅游规划、营销等紧缺专业建设,重点培育旅游行业领军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短板
“十四五”期间,我市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落实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的“三个再”“五个更”战略目标体系、建设高水平旅游强省的工作要求,对照“打造现代化滨海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我市旅游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各级政府各部门对文旅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形成高度共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建立。部门之间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文旅部门统筹协调力度不够。部门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碎片化”,难以形成合力。区(县、市)政府在推进全域旅游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为政”情况,对跨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还缺少有力抓手,集全市之力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善。
二是文旅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宁波历史人文游资源丰富、地理环境独特,但由于缺少系统谋划和深度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总体上处于“低、小、散”状态,缺少在国际国内“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端旅游品牌项目。据搜狐网2023年旅游城市影响力报告,宁波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1,在计划单列市中位列最后。一是资源转化利用不足。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较为普遍,文旅融合缺乏有效载体支撑。对阳明文化、海丝文化等甬城特色文化标识,以及古迹、古宅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阐释不够,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创新转化的有效路径不多,难以形成互联互促效应,吸引游客感受文化魅力的体验性产品较少。二是标志性项目打造不够。相较于杭州、台州等地,我市对地标性文旅项目建设方面的资源配置、投入保障相对不足,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阳明故里等一流文旅资源未打造成为一流的旅游产品。三是资源统筹力度不强。对现有旅游景点缺少有效的资源整合,“串珠成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不足,难以形成具有独特韵味的标志性文旅融合产品。四是宣传推广形式不“出圈”。对外宣传方式较传统、可及性不广,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文旅新媒体宣传矩阵,对外知名度和吸引力较弱。
三是文旅产业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宁波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增加值不足千亿,占GDP比重仅为5.7%,尚未恢复到2019年7.3%的占比。一是文旅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缺乏像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等世界级知名旅游产品和高等级旅游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迹、名人资源、文艺作品等转化为文旅产品的能力有限,缺乏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文旅融合精品。二是新业态新场景较为匮乏。文化属性强、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性强的新业态培育孵化不足,文旅与科技创新、百业融合不深,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沉浸式场景和互动体验产品。旅游热度未有效转化为消费意愿,2023年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同比增速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三是文旅企业主体不强。总体规模较小,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不多。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发挥有限,民间资本参与文旅项目投资的动力不足。市文旅会展集团的平台牵引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四是文旅融合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资金等政策引导精准度不高。受财政预算核减影响,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缩减,部分引导产业发展的补助政策难以兑现。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率不高,资金使用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对市区旅行社、酒店、民宿等创牌给予一次性补助,缺乏持续性帮扶,对整个产业的撬动作用有限。二是用地指标等配套资源紧张。河海博物馆、新音乐厅、文化馆新馆等规划建设项目,至今还未开工建设。部分农旅融合项目建设所需的旅游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接待设施,难以获得足够的建设用地指标。三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短板。交通建设对全域旅游发展的保障还不够,通景“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突出。如慈城地铁口至慈城景区、奉化地铁口至溪口景区缺少公共交通设施。一些重要的旅游景区投放的共享单车较少,节假日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游客集聚的四明山板块、象山亚帆中心板块缺少集食、娱、文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停车场存在公共充电桩不足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深度融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把落实本次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作为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激活产业动能、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打造特色品牌,加快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宁波特色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旅游业竞争力和经济贡献度,合力打造文旅融合深、产业竞争力强、设施体系全、服务质量好、国际化水平高的现代化滨海旅游名城。
一是要强化文旅融合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文旅深度融合方面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政策保障,促进理念、机制、业态等各方面创新,谋划制定推动文旅融合的“十五五”发展规划,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旅融合专班作用,健全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各方合力,破解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合力打造现代化滨海旅游名城。
二是要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融合。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抓好中国大运河(宁波段)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高文化遗产在旅游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健全大遗址保护利用共建共享机制,深度挖掘、充分阐释甬城特色文化标识价值内涵,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充分融合,打造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和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发挥宁波丰富的传统戏剧、曲艺、美术、技艺等非遗元素优势,构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活态传承利用体系,打造一批叫得响、留得住的深度旅游线。围绕文化制造、数字文化、影视、演艺等文旅重点产业链,加快策划推出一批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优势旅游项目,培育一批高能级旅游核心吸引物。
三是要加快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深化“文旅+百业”战略,推动文旅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增长点。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扩大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量。高标准打造“乡旅共富路”品牌,推出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富民线路,助力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吸引境内外战略投资商、大型旅游集团和文化企业来甬投资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形成一批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旅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街拍等新兴网络宣传手段,加大整体宣传推广力度。借助索菲亚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提升国际传播能级和影响力。引进落户一批知名的国际性展览和会议,用好世界佛教论坛等重大活动、赛事平台,推动文旅国际化水平提升。
四是要强化文旅融合发展要素支撑。壮大文旅人才队伍。将文旅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市人才发展规划和“泛3315计划”,加快培养一批文旅服务国际人才、领军人才和行业工匠。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吸引各类文旅专业人才以项目合作、柔性挂职等多种形式来宁波就业。健全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机制,支持高等院校优化文化及旅游专业设置,支持文旅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制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优先保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要素,加大财政支撑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实施。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深化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拓宽文旅企业融资渠道。发挥宁波作为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优势,鼓励保险资金参与文旅投资,推动保险创新政策在文旅领域落地。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拓展文旅服务功能,把具备条件的公共文化场馆打造成“有故事、有格调、有体验”的文旅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