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项报告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情况的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5-02-14 15:37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情况的报告

    市中级法院院长  唐学兵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环节,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全市法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现代化水平。三年来(2021年7月—2024年6月),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知产案件11043件,审结11301件。宁波知识产权法庭4案入选全国典型案例、4案入选全国优秀裁判文书、6案入选全省典型案例,30余个案例和调研成果获省以上表彰或刊载。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先后获评“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知识产权保护最佳实践单位”“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3人次获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下面,就全市法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全市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情况

    紧紧围绕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认真落实省市委关于三个“一号工程”部署要求,市中级法院先后制定助推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意见21条、为共同富裕提供知识产权司法保障意见16条、护航宁波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的实施意见16条等,通过全面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持续推动完善知识产权“严、大、快、同、智”保护体系,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高效审理各类案件

    2021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0562件,其中著作权案件2874件,商标权案件1992件,专利权案件4765件,技术合同案件535件,其他知识产权纠纷396件;审理侵犯知识产权的一审刑事案件312件;审理一审知识产权行政案件42件,审查执结了一批涉知识产权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疑难复杂的技术类纠纷案件数量激增,2023年,市中级法院全年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以及商业秘密纠纷等较为疑难复杂案件数量快速上升,与2022年相比分别增加64件、341件、7件,同比增长18.18%、1100%、50%。与此同时,各类涉外案件、社会影响大的案件也日趋增多。对此,全市法院进一步强化审判职能,确保公正高效审理案件。一是紧扣实质化解促推纠纷前端治理。制定《宁波知识产权审判当事人“一件事”集成改革工作实施细则》,深化知识产权领域诉源、案源、执源、访源“四源治理”。2023年,全市法院知识产权案件一、二审调撤率为68.68%,同比提升4.93百分点。开展“非正常批量维权诉讼”专项治理行动,对批量维权案件从严要求举证标准,向原告发送信息披露告知书30余件,今年1-9月,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批量诉讼收案量同比下降62.78%,有效净化市场竞争环境。二是合理确定民事判赔金额。“铁腕重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大对源头侵权、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依法判决侵权人赔偿损失总额4.01亿元。敢用、善用惩罚性赔偿,完善赔偿数额计算标准,对9件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累计判赔金额达4658万元。市中级法院依法保护全球知名运动品牌生产商范斯公司,对侵权人判令惩罚性赔偿1600万元。三是严厉打击知识产权刑事犯罪。2023年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157人,在持续从严惩治态势下,全年新收商标权纠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分别同比下降25.03%、39.2%。积极开展全省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试点,全市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案件92件。北仑法院审结全市首例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判决销售假冒知名白酒的被告人支付惩罚性赔偿金30万元,彰显了人民法院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坚定决心。四是公正高效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2021年以来,全市法院审结涉外知识产权案件246件,涉及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包括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侵害专利权商标权纠纷及不正当竞争纠纷等。一家日企对市中院在一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的公正判决致信感谢,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对宁波营商环境表示赞赏。五是及时兑现胜诉权益。开展“执者无骄”一号专项集中执行行动等,累计执结知产案件1161件,执结金额1.79亿元。

    (二)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提升知识产权专业化水平

    自2005年9月市中级法院成立专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民事审判第四庭以来,宁波法院的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道路走过了19年历程。2017年9月8日,宁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现跨区域管辖宁波、嘉兴、台州、绍兴、舟山五地市的技术类重大知识产权案件。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实行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模式,通过不断优化审判资源,提升专业化水平。一是立足一庭两地办公特色。市中级法院选派强有力审判团队入驻市知识产权综合体,在两地随机分案基础上,运用人工调案强化分案科学性,结合不同审判人员的专业擅长,统筹考量,进一步节约司法资源、统一裁判尺度。二是按地所需增加巡回审判点。目前全市11家基层法院中有7家基层法院获准拥有部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一审管辖权。为进一步保障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旺盛区域,今年在原8个巡回审判点的基础上,又设立慈溪、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巡回审判点,助力打通司法服务创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设立行业协会共享法庭。为进一步推动行业纠纷行业解,全市法院聚焦知识产权纠纷多发领域,在计算机软件行业协会、家电行业协会等5家行业协会设立特设共享法庭,由专业法官定向联系指导,打造行业调解、司法指导“一行一导”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放大行业解纷效能。四是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与市司法局协作建立知识产权纠纷法官指导律师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与市知识产权局共同牵头建立运行市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第三方平台,支持基层法院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提升纠纷解决实效。

    (三)深化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深刻把握知识产权保护的“系统性”,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协同配合,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效能。一是常态化运行公检法联席会议。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共同签署《商业秘密保护协同联动机制备忘录》,并联合印发《宁波市商业秘密保护协同联动机制》,统一刑事案件证据认定标准、裁判标准,加大对知识产权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市法检通过“两长”同庭履职、对窃取公司核心技术的原研发部负责人当庭判处有期徒刑四年,有力打击侵犯技术秘密的犯罪行为。二是推动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相衔接。深度梳理分析辖区五地知识产权案件情况,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并向当地市委报送,获得五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并指示落实,提升辖区协同保护水平。向市委报送《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关于提升我市新能源汽车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举措》调研报告,获得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充分发挥我市知识产权综合体优势,与市市场监管局等签署知产保护合作协议,推动跨区域行政保护、司法保护更好衔接。三是汇聚专业化协同力量。承办全省法院“法护知产”推进会,共同推进“法护知产”在线协同保护机制、失信企业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停止侵害裁判信用监管机制、探索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等十项具体工作内容。针对专利案件技术事实查明难题,聘任专职技术调查官的同时,与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协作,由专利预审员担任兼职技术调查官,并开通线上技术辅助平台,构建立体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2023年专、兼职技术调查官参与技术事实查明近300件,确保技术类案件审理的公正与高效。

    (四)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提升司法保护温度

    积极回应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内生需求,加强司法服务供给,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专心创新。一是回应企业关切,提升保护温度。迭代升级“域外高发法律风险查询提示集成”应用,助力“出海”企业从容应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针对企业关于降低财产保全对正常经营影响的呼声,积极引导权利人审慎行使权利,灵活采取保全措施,杜绝当事人通过恶意保全打击竞争对手现象。2023年,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准许财产保全案件20件,同比下降73.33%。二是延伸司法触角,提升司法服务深度。通过“宁波法院服务企业在线平台”功能服务企业4.2万次,为企业“把脉问诊”。今年“4·26知识产权周”活动期间,在中东欧博览会会场设置“知识产权纠纷法律服务站”,深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走访调研,累计服务企业295家,真正让企业在司法服务中得实惠。三是发挥司法建议作用,助推企业治理。根据案件审理过程中遇到的涉企问题,向有关单位发出司法建议9条,着重化解企业最关注、最急需的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堵点问题。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向市律师协会发送司法建议,建议在律所推广设置“在线诉讼律师工作室”,方便企业参与诉讼、获取专业法律服务。目前全市共有10多家律所完成设置,省司法厅高度重视拟向全省推广。四是指导基层法院深化服务企业工作。慈溪法院联合宁波慈溪两级新联会开展“新质力 新慈力”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研讨会;海曙法院召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促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专题座谈会;北仑法院联合北仑企业家协会,开展“法护知产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企业家代表专题座谈会;镇海法院走访紧固件行业协会、轴承企业等,建立知识产权驻企服务站,回应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内生需求,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提供司法保障。

    (五)回应创新需求,持续营造激励创新浓厚氛围

    深化良性互动,联合社会各界为创新赋能。一是开展宣传活动,提升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连续七年举办知识产权天一论坛,每年“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发布司法大数据报告和十大典型案例,今年宣传周期间召开“宁波法院高水平护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组织资深法官在全市政法系统、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开展讲座10余次,切实提升职能部门、市场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水平。二是召开国内国际研讨会,讲好知产故事。与国际商标协会共同举办“商标品牌保护·共享合作发展”主题研讨会,近三年连续开展“互联网时代的著作权保护”“知识产权价值应用与展望”等主题活动37期,线上线下覆盖80余万人,营造尊重知识、推动创新的浓厚氛围。余姚法院创设“小明创业记”协商品牌,讲述知产保护好故事,传递知产保护好声音。三是培育审判精品工程,打造宁波审判品牌。多篇调研文章及案例发表于《人民法院案例选》《人民司法》《浙江审判》等国家级、省级知名期刊杂志。“音王”案获评第五届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英格瑞玛”案获评“全国法院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优秀裁判文书”二等奖,系该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浙江地区获得的最高奖项。四是发挥领头雁作用,扩大宣传影响规模。连续三年开展“我是院长,现在开庭”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记者等观摩庭审。唐学兵院长担任审判长主审一起仓储智能化改造项目系列合同纠纷案,形成一揽子实质化解涉12个合同的纠纷和预防后续纠纷的最佳方案,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知产案件刑、民、行三审合一,一审案件占比超90%,因管辖调整使案件结构发生变化,审理难度不断加大,技术事实查明事项增多,程序复杂,法官审判能力有待加强,办案质量、效率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审判管理仍有进步空间。在提升主要质效指标、案件统一裁判尺度、清理潜在长期未结案等方面还可继续挖潜。对基层法院知识产权条线工作调研不够及时,对全市范围内系列维权案件的裁判尺度把握等问题指导还不够精准。

    三是多元化解纠纷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目前仍存在大量的知识产权商业化批量维权现象,部分商业主体有跟风提起批量诉讼的趋势,如某软件公司在全国范围批量提起诉讼,市中级法院已受理300余件,对于该类案件纠纷解决机制有待完善。

    三、下步工作思路

    全市法院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按照中央决策、省市委部署和上级法院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法院”的目标,不断推进宁波知识产权审判现代化建设,为我市奋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贡献司法力量。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在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工作中,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的重要论述,把握好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增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二是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在提升审判质效上出实绩。做实知识产权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以严格公正司法树立鲜明导向,坚持严格保护理念,依法从严惩治侵权假冒,用足用好惩罚性赔偿,同时依法及时救济,发挥好行为保全、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的制度效能。用足用好审判质效管理指标体系,强化知识产权纠纷全流程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矛盾纠纷“源头解决”“实质解决”“一次性解决”“在我手上解决”成效。推进知识产权审判“精品工程”建设,通过“精细管理”,打造“精品案件”,培育“精英人才”,提升宁波知识产权审判在全国知识产权审判体系中的影响力。聚焦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要求,持续擦亮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宁波国际商事法庭两个“国字号”专业法庭“金字招牌”,努力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司法裁判;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商标协会等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宁波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国际影响力。聚焦省委“三支队伍”建设,加快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的知识产权审判队伍;搭建法官与科技工作者交流平台,探索破解高端科技人才引进知识产权壁垒。

    三是精准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服务中心大局上勇担当。围绕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作用,增强新领域新赛道新质生产力司法保护供给。深化与企业、行业协会常态化交流机制,深入了解市场主体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助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常态化运行知识产权刑事审判公、检、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司法、行政协同对接机制,扩大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平台覆盖范围。加强知识产权司法宣传,拓宽宣传范围,创新宣传方式,营造全社会守护产权的良好环境。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