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情况的报告
市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 吕海庆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融入我市知识产权强市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始终秉持“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工作理念,立足检察职能提升办案护企质效,成功办理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案件,其中2件案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6件案件入选全省典型案例。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全市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履职担当,守护创新驱动主引擎
一是坚持依法打击,提升市场主体安全感。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办案量逐年上升。三年来(2021年7月—2024年6月)共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558件1049人,其中审查逮捕案件109件164人,审查起诉案件449件885人,依法提起公诉案件303件494人,均获有罪判决。发挥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试点先行优势,共办理民事检察监督案件21件,民事支持起诉4件;行政检察监督案件11件;公益诉讼案件6件。从严从重惩治侵犯“驰名商标”“老字号”品牌、宁波特色产业美誉度等制假售假和侵犯企业注册商标犯罪,成功办理一批侵犯“茅台”“博格华纳”“甬优水稻”等国内外及市域知名品牌商标权案件,圆满完成公安部督办的特大跨国假冒北奔重型汽车案。在办理陈某某假冒注册商标案中,通过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方法准确追诉制售假电池的真实嫌犯孙某某,对作伪证的赖某某以包庇罪立案监督,有力震慑制假售假及“顶包”的违法犯罪分子。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护好企业核心竞争力。宁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入选2023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全市检察机关聚焦高新技术领域,高度关注侵犯企业商业秘密案件明显增多趋势,坚持上下一体、共同研判,克服专业门槛高、司法认定难等困难,高质量办理音王公司、吉利汽车公司等知名企业被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相关办案经验被最高检《检察护企专刊》刊发。在办理全省首例为境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商业秘密案中,自行补充关键证据,准确认定秘点范围,该案的成功办理对有效打击境外企业和组织针对我国新能源领军企业的商业间谍犯罪活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推动“诉调结合”,降低司法办案负产出。以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作为各阶段检察履职重点,在全省率先探索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诉前赔偿机制,搭建调解平台,督促嫌疑人赔偿与提前介入、检察听证、认罪认罚、量刑建议等工作同步进行,提升办案质效。开展诉前调解63件102人,成功调处49件75人,诉调覆盖率60%,支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44件,侵权人赔偿被害企业6800余万元。在办理侵犯新秀丽等知名企业商标权案件中实现诉调工作全覆盖,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诉前调解成功的依法相对不起诉4人,诉中促成6人和解,最大限度降低司法办案负面产出。
(二)优化协同配合,构筑综合保护大格局
一是凝聚各方合力,让司法保护更有广度。市检察院立足构建知识产权立体保护综合保护格局,联合市公安局、市中级法院出台《关于规范知识产权案件快速协同办理的意见》,靶向解决知识产权案件衔接不畅、协同不力问题,进一步加强与执法司法机关在疑难案件办理、协同机制构建、重点行业保护等方面的协作联动。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科协会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1+3”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违法犯罪线索双向衔接、检察服务“科创中国”等重要协作机制,共同制定《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宁波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相关做法被正义网、法治网等专题报道,并在全省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二是推进综合履职,让检察保护更有深度。围绕我市知识产权战略,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推进情况,获得专项工作支持。制定《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实施意见》,部署落实15项具体工作措施。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四大检察”综合履职,推行“一案四查”,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知识产权检察工作体系。2023年以来办理的192件刑事案件中有128件实现了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综合履职,适用率66.7%;制发检察建议9件、采纳率100%;开展影视作品著作权恶意诉讼民事监督3件,均获法院改判支持。在全国首创“5+N”知识产权侵权快响机制,出台全市快速响应工作指引。在办理关某等三人侵犯商业秘密案中,快速对接被害企业需求,充分发挥刑事、民事、社会综合治理等检察职能,积极为企业追赃挽损。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成国同志高度肯定。
三是加强检企联系,让综合保护更有温度。依托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平台,常态化开展检察联企服务工作,密切关注企业司法诉求,在全市百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小巨人”、重点外贸等创新型企业设立知产保护检察联络站和营商环境直通站。与市知产保护中心等部门加强合作,不断完善企业司法诉求听取反馈机制,提供涉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共邀请80余家企业走进检察参加专题活动,实地走访1034家企业,收集诉求线索248条,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3件。
(三)夯实善治根基,提升社会治理新效能
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助力数据建模产权保护。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以数字赋能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实现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转变,不断提升办案监督质效。鄞州区检察院总结个案办理经验,创建打击电商平台制假售假数字检察监督模型,通过数据对比和碰撞,成功立案监督20件20人,为辖区企业挽回损失300余万元。余姚市检察院以数字建模方式,搭建知识产权案件监督平台,收集权威公开网站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数据、排查案件线索,发现“以罚代刑”案件4件,均已督促行政机关移送公安机关立案审查;行政非诉执行不到位案件1件,已监督执行部门全额执行。
二是激发内生动力,助力专业人才团队培养建设。市检察院积极整合检察人员力量,在全省率先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现已实现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全覆盖。持续深化知识产权检察专业化建设,以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优秀公诉人等领衔组建专业化“快响”办案团队,从受理分流、案件办理、追赃挽损、服务企业等专业化维度提升检察履职能力,切实增强法律监督的精准性、权威性。共有4个集体和4名干警因知识产权工作成绩突出荣获省级以上荣誉,1名干警入选首批全国知识产权检察人才库,鄞州区检察院入选首批最高检知识产权办案联系点。
三是积极送法入企,助力企业知产保护法治宣传。组织资深检察官成立“启明星”法治宣讲团,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司法业务指导。全市两级检察院联合知识产权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营商环境直通日等多种形式,开展知识产权主题宣传活动,举办拟上市企业、新能源车企等知产专题讲座或座谈会10余场,覆盖企业200余家。搭建检察宣传矩阵,通过在市8718直播间开设检察官在线专栏、定期发布典型案例等形式加强释法普法,出台《涉企知识产权维权举证指引》等,指导企业健全自我保护措施。海曙区检察院创新运用动漫微剧形式,助力企业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作品获评国家级奖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全市知识产权检察工作在开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行刑衔接信息共享不畅,影响检察监督质效。高质效检察监督需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时共享执法、司法案件处理结果和过程信息,目前在信息共享渠道、内容反馈程度方面还存在一些壁垒和梗阻,检察机关难以获取最新、最全的案件信息,影响检察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和质效进一步提升。
(二)办案专业化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案件办理涉及众多领域专业知识,相关法律问题通常较为专业和复杂,干警知识储备、专业教育背景等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求。同时专业化人员不足等因素导致送法入企、专业指导及法治宣讲难以在短期内覆盖到大量企业,服务企业的广度、深度与市场主体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部分基层检察院没有刑事案件管辖权,影响知识产权“四检合一”综合履职质效。目前,江北、象山、宁海三地检察机关没有知产刑事案件管辖权,辖区内的知产刑事案件在侦查终结后要对应移交海曙、鄞州、奉化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检合一”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另外,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起步晚、案件少,也影响了“四大检察”发展的均衡性。
三、下步工作思路
全市检察机关将以“打击犯罪更精准、协同保护更深入、检察护企更贴心”为目标,不断深化综合履职,着力构建“办案有力度、协同有广度,服务有温度”的知识产权检察司法保护体系,助力优化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消费者、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涉农领域产品、生命健康产品、互联网领域等侵权假冒以及涉新业态新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快速响应、重拳出击,形成震慑。针对商业秘密刑事案件逐年增多形势,会同公安、法院等相关单位落实好有关文件和机制会签,实现高质量办案和全方位保护同频共振。
(二)加强与公安、法院、行政主管部门沟通联系,深化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打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开展同堂培训等方面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违法犯罪线索双向衔接机制,实现知识产权刑行闭环管理,深入破解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的堵点难点,净化创新土壤、优化创新环境。推动基层院知产案件刑事管辖权解决落实,不断探索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在知产领域的新路径与新方法,提升检察监督与综合履职质效。
(三)坚持“检察蓝助企红”路径,深入落实省委关于涉企增值化服务改革部署,用好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平台,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多增值式、精准化的检察服务,多形式开展送法入企、以案释法,为企业量身定制知识产权保护课程,帮助重点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强化法律意识,防控法律风险,支持企业建立知识产权防火墙。
全市检察机关将锚定目标、铆足干劲,积极打造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宁波样本”,助力我市优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市域样板贡献检察力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