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项报告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5-02-14 16:05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关于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市卫生健康委

    市人大常委会:

    宁波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医名家辈出,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展传承地之一。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推动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实践探索,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入选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全面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和活力。

    一、我市中医药发展基本情况

    (一)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内设立首个地级市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波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建设方案》等文件,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明确中医药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2010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专科工作量补助政策,并于2021年起将每中医门诊和每中医住院床日补助标准分别从8元和15元提高到15元和30元,补助范围由公立医院拓展至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实现翻一番目标,全面推动中医药强市建设。

    (二)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市拥有中医类医疗机构441家,其中公立中医类医院11家,实现公立中医医院区(县、市)全覆盖,8家达到二甲以上水平。宁波市中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在2022年度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全国排名第11名,较2021年提升33名。2023年全市中医医院总诊疗量7374489人次,较2022年增长8.51%。全市二级以上综合(专科)医院均设立了中医科和中药房,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创建为国家妇幼中医药特色建设单位。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中医馆146个,实现全覆盖。市县两级均创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现“满堂红”目标。积极开展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成立全省首个地市级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全市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达428家,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三)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凸显。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学科专科53个、市中医药传统特色学科5个。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外科、肿瘤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持续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提升中西医协同服务水平,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科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推进中医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市中医院牵头成立浙东地区中医内分泌和肾病专科联盟、宁波市中医肿瘤科专科联盟和宁波市中医皮肤科专科联盟。成立宁波市治未病中心,印发实施《宁波市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开展治未病学科建设、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提升治未病服务能力。全市公立中医医院治未病科(门诊)、康复科设置率达到100%。持续加强区域内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发热门诊建设与管理,依托宁波市中医院建设市中医疫病防治中心。制定完善中医药质控标准,成立中医临床、中医护理、中药药事、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治未病等5个市级中医药质控中心。

    (四)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建设省级以上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0个、市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50个。宁波市名中医馆引进20余位包括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国医名师、省级名中医、市级名中医等在内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专家,建有国医大师葛琳仪宁波工作室、国医大师王永钧工作室宁波站、王琦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宁波)、范永升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宁波市中医院站)等名中医工作室,开展名医门诊、师承带教、学术交流和传承创新。建设宁波市中医药研究院、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局省共建重点实验室、宁波市中药制剂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目前,全市已获批中医类国家局省共建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6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中医药创新培育团队3个,宁波市重点实验室1个,宁波市医疗卫生高端团队1个,宁波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等成果,整体科研能力水平得到焕发式发展。

    (五)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是加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管理。全面打通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医师全科转岗培训和中医药继续教育等路径,推动中医药人才成长。截至2023年底,全市注册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达574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7名,硕士研究生736名。二是加强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培训,市中医院获首批“浙江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培训基地”,全市非中医类别医师接受西学中培训人数达1191人。三是做好名中医药师学术经验传承培养。全市拥有全国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9名,省国医名师2名,省级名中医(包括省基层、省中青年)36名,市级名中医药师(包括市基层、市中青年)157名,累计开展了三批177名继承人的遴选与培养。

    (六)中医药数字化改革不断加快。以省“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为抓手,完成全市10家公立中医医院HIS系统改造及贯通,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同时进行相关数据整合提炼,构建形成中医驾驶舱,实现“一屏统览、一体共治”。开展智慧医院信息系统的迭代升级和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的提升,2家公立中医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到四级水平,6家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四级及以上。推进中医药数字健康场景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基于‘预问诊—随访’服务在中医治未病场景中的应用”获2023年省中医药数字化改革场景应用优秀项目。成立宁波市中医临床循证质控中心,建立基于中医质控大模型的平台系统。推进区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目前智慧共享中药房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占比达到55%。

    二、存在问题

    (一)扶持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医改政策调整后,中医类服务补偿不足、中药饮片加成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难题,与西医医疗服务相比,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相对较少、收费相对低廉,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中医药面临一定的困境。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政策尚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还比较薄弱,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市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执业医师只有0.6人,与我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的0.68还有很大差距。中医类别医师占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数的比例占21.89%,与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目标值25%也存在一定差距。除人才总量不足外,我市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相对缺乏,目前尚无全国名中医,且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中医药人才比例相对偏少。

    (三)中医药传承创新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方面,挖掘中医传统力度不够。宁波中医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医家,形成了包括范氏内科、陆氏伤科、张氏内科等在内的多个中医流派。前期市卫生健康委已遴选董氏儿科、宋氏妇科、钟氏内科、劳氏伤科和寿全斋中药5个传统特色学科开展建设,但其他很多学科流派由于缺乏传承人员,有断档的风险,散落在民间的中医药传统特色技艺有待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另一方面,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力度不够 。公立中医医院普遍存在综合医疗救治能力偏弱、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未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和特色优势发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和示范试点项目为抓手,结合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建设,盯紧抓实各项重点目标任务,细化落实举措,同步加强跟踪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积极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出台财政、医保、物价、科研、人才等支持政策,促进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强化中医药要素支撑。一是实施基础建设工程。全面落实《宁波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宁波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暨医疗机构设置“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要求,推动公立中医医院新建、迁扩建工程建设,建设新病区、扩增新床位,促进中医药资源扩容和均衡配置。二是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招聘和定向培养力度,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培育,定期开展市名中医药师培育、培养和评定工作,持续开展西学中和名中医继承人培养,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提高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加快提升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和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推进智慧中医医院和区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深化中医药数字便民惠民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

    (二)提升中医药服务内涵。一是推动公立中医医院提档升级。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全面推进中医医院质量管理、医疗服务、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二是发挥中医药在重点领域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传统特色学科建设,建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提升专科诊疗技术水平。在中医治未病、康复、慢性疾病管理等领域开展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快中西医协同发展。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建设,提高中医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在综合医院建设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建设。

    (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一是加快宁波市名中医馆建设。进一步引进各级名中医及确有疗效民间中医师入驻名中医馆,建设中医药学术传承和学术交流信息化平台,将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及技法进行数字化整理和记录。二是加强中医药传统特色技艺传承。推进民间中医验方技法工作室建设,加强民间中医技法传承。遴选一批老药工建设老药工专家传承工作室,加强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三是强化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推进宁波市中医药研究院、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局省共建重点实验室、宁波市中药制剂中心等平台建设,实现中医药理论、临床和应用的多方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