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项报告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2024年市民生实事项目“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完成情况的评估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5-02-17 15:43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关于2024年市民生实事项目“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完成情况的评估报告

    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专项监督组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2024年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监督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专项监督组(以下简称专项监督组)对2024年市民生实事项目“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和专项评估。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24年1月,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票决,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列为2024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根据项目安排,“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完成1个市级、10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设提升改造;二是新修订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设和服务标准,并完成1家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10家区(县、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辅导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改造;三是完成800余名专职心理教师专题培训和中小学其他教师普通培训全覆盖。

    二、跟踪监督情况

    在本项目的牵头督办领导、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印黎晴领导下,监察司法委第一时间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市人大代表监察司法专业小组为主体的专项监督组,并制定跟踪监督工作方案,与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明办、市财政局等责任单位建立日常沟通联系机制,多次听取项目实施进程,先后赴鄞州、镇海等地现场调研督办,实现三个子项目监督检查全覆盖,详细了解部门牵头推进项目情况,面对面听取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参与督办的市人大代表北仑中心组,先后两次组织代表30余人次,通过视察调研、集中听取汇报等方式强化对项目推进情况的监督,取得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项目完成情况

    (一)已完成1个市级、10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设提升改造,完成率100%。

    一是民生服务常态化开放。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各中心开设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心理面询、心理热线、心理援助等优质的成长指导公益服务,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求,保障学生及时获得心理支持。比如,海曙区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联合海创会筹资设立“心动力”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救助基金,为需转介专业心理医疗机构且家庭困难的心理高危学生给予救助,将治疗费用降低到25%。

    二是课程建设个性化供给。各中心聚焦学生成长、家长提升、教师发展等需求,开发区域成长指导特色课程,按需开展“百场成长指导进校园”“幸福巴士”等活动,策划区域心理特色活动。比如,象山县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创新“HOPE”心育模式,推进学生希望生涯教育,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将“希望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余姚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每年举办“建心节”活动,全市各中小学围绕着“十三个一”的工作要求开展特色活动412项,促进校园心理健康工作良性发展。

    三是科普教育多样化宣传。各中心利用公众号、小程序等新媒体,宣传通俗的专业知识,整合精神科医生、专职心理教师等专家队伍,研发科普宣教材料,邀请专家、骨干教师等专业人士,进入学校、社区举办学生成长指导专题讲座。比如,海曙区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推进家庭教育“海贝计划”,构建“一体四翼”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先后吸纳讲师200余人,开展活动600余场,有效提高学生、教师与家长对学生成长问题的应对方法和求助途径的知晓率。

    (二)已修订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设和服务标准,并完成1家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10家区(县、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辅导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改造,完成率100%。

    一是做强做大心理健康指导(辅导)中心。通过本次的标准修订,进一步明确各区(县、市)辅导中心的人员要求和经费保障,促进各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建设由市级财政单独保障,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保障,今年市级财政支出180万,各区(县、市)财政配套支出120万,合计300万。本次规范化提升主要是增加各中心的科普功能,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心理健康,吸引更多的未成年人走进中心,降低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

    二是做精做深心理科普宣传。通过打造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的服务队伍,实施多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品牌项目,如“阳光心灵 快乐成长”百场宣讲活动、“阳光甬照童心”视频号、“12355·轻松备考”考前心理辅导、“向阳花开”医教合作、“阳光心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等,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假日学校、进各中心,全市共完成科普宣教392场,参与人次数达5.4万。

    三是分层分级开展心理干预。针对来中心的未成年人,根据心理评估结果,组织开展个体心理干预或团体心理辅导等,截至11月,共开展个体心理干预1970人次,团体心理辅导147场,2857人次参与;针对学校的心理委员,开展学生早期危机识别科普讲座及团辅活动,共计5所学校,105名心理委员参与;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危机事件,根据学校需要,对两所学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4人;加强心理援助热线宣传,接听未成年人心理热线来电1823人次,其中高危来电14人,均已转介到相应区(县、市)的辅导中心接受线下的心理干预。

    (三)已完成800余名专职心理教师专题培训和中小学其他教师普通培训全覆盖,完成率100%。

    一是864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医教跟岗培训全覆盖。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医教跟岗实习”项目,实行“导师制”一对一带教。全市中小学校864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分批到市康宁医院全脱产见习一周,走进儿少病、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等各科门诊及病房,实现所有科室轮转,与患者面对面,沉浸式参与查房、出入院、案例分析等日常工作,与医生建立长程式信息纽带,促进教师与医生研训互鉴,推动教育与医疗共融互通。项目按照每月四批次、每周一批次、每批次安排20名教师参加的模式开展滚动式跟岗培训。全市已圆满完成864名教师的培训计划,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中小学全体教师专项能力培训全覆盖。分类做好其他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培训工作,截至11月,全市已有27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取得A证证书,10159名中小学教师取得B证证书,82388名中小学教师取得C证证书,C证持有率达95%以上,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明显提升。同时,面向心导师组织全员培训,通过“分层—实践—循环”模式,以“因需分层、按需培训”为原则统筹实施,纵向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横向囊括成长指导五大维度,为教师提供专业课程资源,实现全体教师育人能力的“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全体教职员工育人意识和能力。

    三是学校管理者全流程网格化专题培训全覆盖。自全流程网格化推行以来,各地各校聚焦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全员“心导师”队伍配置。面向学校德育管理者、“心导师”骨干力量、专职心理教师,分批开展宁波市护航学生健康成长全流程网格化专题培训,深入落实落细全流程网格化工作,进一步用管理半径的最小化,换取服务学生成长效力最大化,精准守护学生生命安全。今年共计培训1898名校长、德育主任等学校干部,自上而下深化心育意识,以点带面提质心育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一年来,在市级责任部门和各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民生实事项目按照既定目标顺利推进,但相比上级要求、群众期待还有不少差距,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校家社医协同力度不足、个别项目经费人力支持有限、心理疾病防治困难等,导致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未成年人极端事件仍时有发生。对此,专项监督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汇聚多方合力,构建协同体系。用好宁波市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商机制,有效凝聚教育、政法、公安等不同部门力量,按照“专业支撑、多元参与、协同高效”要求,构建校家社协同全过程育人机制;与体育部门深化体教合作,让阳光体育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与妇联协同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强化社教合作,深化读书行动、提升科学素养、强化劳动育人;强化教育、卫生健康、医院等部门的医教合作,专业化做好干预治疗。力求在有限的资源下,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真正做到发挥教育所能,满足学生所需,实现家长所盼,顺应社会所愿。

    (二)加大服务供给,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作用,全面推进中心高质量运行,进一步提升心理服务能力,提高成长指导精准度,加大覆盖对象的广泛性。开展心理科普宣教活动,拓宽线上线下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指导家长做好亲子沟通、手机管理、作业辅导的科学方法。组织心理专家进校园,为学校提供学生心理危机识别、排查与评估、转介服务,协助各校破解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过程中最难最紧迫的问题。

    (三)针对风险因素,强化精准治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采取多角度针对性措施。针对学业压力因素,准确把握考试功能,统筹处理好考试、作业、日常评价等关系,进一步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维护学生身心健康。针对家庭风险因素,家校社共同发力、密切配合,指导家长理解平等健康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前提,教会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应是教育的根本。针对季节风险因素,在重视系统治理的基础上,对重点时间定向预警,在开学、中高考、小长假、寒暑假等危机事件发生较多的重点时段,提前发布预警通告。

    (四)深化全员育人,守护学生成长。在学校管理者全流程网格化专题培训的基础上,继续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心育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提升我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B证及以上证件的持证率。面向学校德育管理者、“心导师”骨干力量、专职心理教师做好分批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识别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等。

    五、项目评估意见

    专项监督组对该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评估,结果为:满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