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市民生实事项目绿色交通“安全畅行”行动完成情况的评估报告
市人大城市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专项监督组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2024年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监督的实施方案》等相关要求,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专项监督组(以下简称专项监督组)对2024年绿色交通“安全畅行”行动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并对完成情况作了专项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由副市长杨勇、王顺大牵头负责,具体牵头单位为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配合单位为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交通局、市轨道交通集团。目标任务为:在全市范围内对22条安全隐患较为突出的路段进行交通安全设施综合改造提升,治理55个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完成城市人行道净化100条;新增轨道接驳线、优化公交线路60条。
二、跟踪监督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在市人大常委会胡军副主任牵头督办下,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成立了以主任委员为组长、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城建环资专业小组成员为组员的专项监督组,将交通出行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监督纳入委员会年度重点工作,制定跟踪监督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任务分解清单,按照时间节点梳理各阶段工作任务。
(二)强化联动聚力,助推项目实施。强化部门联动,建立信息沟通和季度汇报交流机制,就项目进度、存在问题和改进举措等情况,保持实时沟通互动,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困难开展专题会商,合力推进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市人大代表镇海中心组全程参与,配合专项监督组开展视察调研,并反馈相关情况。委员会结合缓解“停车难”问题情况专项监督,发布交通出行问题问卷调查,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提升项目实施质量,推动绿色交通“安全畅行”行动民生实事项目交出让人民满意的高分答卷。
(三)强化跟踪问效,提升监督实效。按照“一季度一监督,半年度全面检查”原则,组织工作推进会2次、实地视察1次。积极落实民生实事票决制“一决定两办法”,扎实开展“市民监督周”活动,在市人大常委会胡军副主任带领下,邀请市民代表赴镇海视察绿色交通“安全畅行”行动项目,通过实地视察、座谈交流和线上满意度测评推进项目落地。重点围绕代表、群众提出的“加密轨道公交高峰发车班次、提升道路交通数字化管理水平、加强非机动车道管理”等诉求,督促相关责任部门抓好建议办理和反馈。
三、项目完成情况
截至11月底,4个子项目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对22条安全隐患较为突出的路段进行交通安全设施综合改造提升,完成率100%;完成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治理55个,完成率100%;实施城市人行道净化120条,完成率120%;新增轨道接驳线、优化公交线路81条,完成率135%。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考核指导,推进项目实施。各责任部门全面排摸各地实际,科学制定年度任务分解清单,将民生实事项目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建立三级督办考核机制,层层压实属地职责,形成周晾晒、月检查、季通报工作模式,强化统筹协调,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压茬推进项目实施。组织业务骨干、第三方专业人员等下沉一线开展实地业务指导和进度督查,及时总结成效,反馈问题和不足,形成比学赶超工作氛围,加速推进项目实施。
(二)突出问题导向,提升项目质效。市交警局根据近三年交通事故伤亡情况、道路通行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相关点段治理方案,运用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平台,实现项目任务线上流转,通过视频监控强化过程监管和跟踪评估,确保项目发挥实效。市住建局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消除日常养护中反复破损的顽疾,解决人行道走不畅通的痛点。如非机动车泊位采用白砖铺设方式替代传统划线,大幅减少了后期泊位线淡化断连等痛点;人行道采用仿生大理石材料,避免车辆反复碾压导致的易破易损等问题。市交通局要求各地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从线位走向、场站布局、运行组织等多角度分析,开展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及慢行出行三网融合方案设计,编制完成轨道3号线二期、4号线二期公交接驳方案,启动新一轮主城区公交线网规划编制工作,围绕社区、医院、学校、商贸等重点区域,优化调整相关公交线路,对公交线网进行系统整合和功能提升。
(三)强化示范引领,打造特色亮点。市交警局通过综合采取“隔封亮建透”1治理举措,全面推进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治理,治理措施得到公安部交管局、省厅交管局充分肯定,在全省、全国推广。市住建局在人行道净化工作的基础上,聚焦中小学、社区、医院、菜市场、轨道站点、商场超市、综合写字楼等七类人群步行密集区域,对人行道及退红区域小微空间进行治理提升,打造“最美上学路”“放心菜市路”“暖心健康路”“温暖回家路”等系列“七彩惠民路”,经验做法获住建部认可,在全国现场会作经验交流。市交通局鼓励公交企业详细研究客流特征,开发需求响应、“鱼骨式”
接驳等营运方式,按照“一线一特色,一车一景观”的特色,推出惠农采摘、春季踏青等特色公交线路。试点开展多样化“定制公交”服务,针对群众个性化出行需求,推出“阿拉巴士”定制公交线上平台,推出微信小程序预约公交车、旅游包车、商务出行等特色服务。
四、问题和建议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绿色交通“安全畅行”行动民生实事项目顺利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后期管理养护仍待提升。人行道净化涉及多部门、多主体,存在配套设施日常管理、退红空间养护不到位等问题,缺乏有效整合,影响项目质量和效果。二是项目覆盖面不够广。主城区与周边县市的公共交通仍不够便捷,部分地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不畅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执法管理仍待加强。部分慢行功能人行道存在非机动车违规行驶问题,行人与非机动车混行,对行人通行造成安全隐患。
对此,专项监督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完善后期管理养护机制。充分发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作用,完善问题发现机制,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聚焦人行道退红区域、“七个周边”等人行道设施品质薄弱区域,加强违停占道、井盖破损等顽疾病害的巡查,督促属地及产权部门切实整治,注重多部门协同推进,确保整治成效。运用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各点位进行跟踪评估,对事故防控情况未明显改善的,再次列入事故黑点进行深度治理,形成治理闭环,巩固项目成效。持续动态分析换乘接驳客流,对空座率较高的换乘接驳线路进行动态优化调整,提升项目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实效。
(二)深化拓展项目建设成果。总结提炼项目建设经验,汇编典型案例推广,推行标准化治理,以点带线、以线促面,聚焦双向两车道的穿镇、穿村公路,谋划新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推进样板治理、挂牌治理工作,不断提升我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进一步深化拓展人行道净化工作覆盖面,突出普惠性,加强全市域人行道日常养护,结合全国城市公共小微空间整治提升工作试点,对人行道及退红区域小微空间进行治理提升,全面提升人行道出行环境。
(三)系统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事故黑点研判分析,实现隐患治理“监测、预警、治理、评估”全闭环监管。加快新一轮主城区公交线网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项目(7、8号线)新建、优化轨道新线周边接驳站点,聚焦学校、医院、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优化轨道接驳线和公交线路,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常态化收集民情民意,将民意呼声较高的路段纳入人行道净化动态整治库,加强重点路段人行道占道停车、非机动车违规行驶等执法管理,切实保障行人出行安全和通行效率。
五、项目评估意见
专项监督组对该民生实事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评估,结果为:满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