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市民生实事项目中小学学位重点扩容工程完成情况的评估报告
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专项监督组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关于开展2024年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监督的实施方案》(甬人大常办〔2024〕12号)等文件要求,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专项监督组(以下简称专项监督组)对2024年中小学学位重点扩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并对完成情况作了专项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24年1月,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票决,将“中小学学位重点扩容工程”列为2024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由市政府一名分管市领导作为项目牵头领导,市教育局作为牵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和各相关区(县、市)政府作为配合单位。该项目目标任务是:新(改、扩)建中小学11所,新增学位12000个,增加教育优质学位供给。
二、跟踪监督情况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教科文卫委制定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监督的工作方案,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责任落实,积极开展监督。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亚南的领导下,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组建主任委员为组长、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教科文卫专业小组部分成员共同参与的专项监督组,明确市人大代表海曙区中心组参与督办。制定跟踪监督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程序要求。建立与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的动态沟通机制,畅通信息渠道。二是提高监督质量。结合2022年、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对我市义务教育领域开展专题监督,提出缓解户籍生入学黄色、红色预警的工作建议,并结合专题询问、形成常委会审议意见等形式,加大监督力度。2024年新(改、扩)建小学11所,7所在2023年黄色、红色学校预警区域范围内,缓解了入学难问题。三是持续跟踪问效。每季度与市教育局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项目推进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建议。会同市人大代表海曙区中心组,联动开展跟踪监督。6月份,市人大代表海曙中心组组织开展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跟踪监督活动,实地视察部分在建项目,听取市教育局关于项目推进情况汇报,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意见。11月份,市人大教科文卫委领导带队赴江北区开展项目检查验收抽查,听取市教育局关于项目完成情况汇报,督促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工作。
三、项目实施情况
截至2024年11月底,11所新(改、扩)建学校项目全部竣工,新增学位数15685个。其中,10所学校已于2024年9月秋季开学投入使用,1所学校(余姚市更大小学新建教学楼工程)将于2025年春季开学投入使用。
一是科学谋划布局。中小学学位重点扩容工程列入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后,市教育局召开会议,分析我市义务教育段学位分布情况,明确项目建设基本要求;指导各区(县、市)教育局根据2023年义务段红色、黄色预警学校情况,研究确定扩容学位分布,努力符合实际需求。
二是推进建设进度。市教育局建立月报工作制度,市、县两级教育局建立一月一分析、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市、县两级教育局卡住2024年9月秋季入学时间节点,倒排工作计划、建立责任清单,区(县、市)教育局主要领导担任项目负责人,上下协力抓好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教师、教学设备配备等保障工作,确保及时建成、及时投入使用。
三是把牢建设质量。民生实事项目主办、协办部门把工程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协调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力量,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共同推进工程建设。所有项目竣工验收前做好空气检测、环保检测,防止装修、教学家具、塑胶跑道等环保不达标情况发生,确保建设质量。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年来,中小学学位重点扩容民生实事项目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标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标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我市义务教育中小学学位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资源配置还有短板。部分区域教育资源紧张,资源供给跟不上群众需求。特别是,中心城区学位急需扩容区域与土地供应紧张的现状存在矛盾,进行学校新(改、扩)建有一定困难,新(改、扩)建中小学11所中有4所不在2023年黄色和红色预警范围内,扩容学位与实际需求难以实现完全匹配。
二是师资力量还有不足。部分新建学校高学历和骨干教师还不够多。4所新建学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约为4.14%,低于8%的省定标准;每百名学生拥有中高级职称教师数为2.46人、1.64人,与省定标准有差距(小学4人、初中6人)。年龄结构还需优化,年轻教师还比较缺乏,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37岁附近。
三是学位使用还不充分。受适龄儿童减少和家长对新建学校教育质量有所顾虑等因素影响,部分新建学校招收学生偏少。如:德润书院为9年制学校,设计学位2835个,实际招收156个,学位利用率不足。同时,学校运行经费以在校学生为依据,新建学校学生不足,运行支出有一定压力。
专项监督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优化资源供给。要针对黄色、红色预警学校点位分布实际,优化千人指标的设置区间,科学调整招生区域,新改扩建的学校、新增的学位要尽可能在预警区域附近等办法,缓解入学难的问题。要严格落实“新建居民区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等规定要求,加强规划执行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积极解决应建未建问题,确保户籍学生100%就近入学,消化存量、杜绝增量。
二是建强教师队伍。加大高学历教师招引力度,鼓励优秀教师到新建学校工作,对于特别优秀、工作特殊需要、符合相关条件的教师人才,视情简化招聘流程。适当招收年轻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统筹用好高校、教研部门专业资源,加强教师培训平台建设,支持教师在职进修,整体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
三是加强办学保障。深化共建型教共体建设,推进资源共享、教研共融、教学共通、考核共进,发挥教共体中优质学校引领带动作用,提高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学校办学水平。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宣传,打消家长疑虑,引导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认真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保证财政投入力度。
五、项目评估意见
专项监督组对该民生实事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评估,结果为:满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