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市民生实事项目青少年课余成长服务完成情况的评估报告
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专项监督组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2024年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监督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专项监督组(以下简称专项监督组)对2024年青少年课余成长服务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并对完成情况作了专项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24年1月,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票决,将“青少年课余成长服务”列为2024年市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全市百所义务段学校建立“科普进校园结对服务站”,向学校提供千场科普活动,覆盖全市中小学生10万人次。二是面向全市义务段在校学生开展学生托管服务,预计服务114.55万人次。三是在全市各社区(村)新建100个“家门口青少年宫”,预计服务青少年91200人次。项目由副市长徐岩作为牵头领导,内容一由市科协作为责任单位,市教育局作为配合单位;内容二由市教育局作为责任单位,团市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明办、市关工委、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作为配合单位;内容三由团市委作为责任单位,市文明办作为配合单位。
二、跟踪监督情况
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亚南的指导推动下,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成立由专委会和代表专业小组部分成员组成的专项督查组,制定下发跟踪监督实施方案,强化组织协调,丰富监督方式,保障民生实事项目更好落地落实。
(一)深化思想认识,突出工作重点。专项监督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精神及省委、市委相关要求,充分认识青少年课余成长服务的重要性。第一时间与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就监督计划进行面商对接,商定监督方式和内容。健全“月报告、季监督、年评估”以及9月的“市民监督周”、监督成果转化等工作机制,落实专人联系了解项目路线图和进度表、排摸掌握民意,以“民声”为导向动态调整监督重点。
(二)发挥代表作用,强化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和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市人大代表中心组密切联动,结合基层人大代表督事、代表夜聊、街道居民议事会等机制开展属地民主监督。指导市人大民宗侨外代表专业小组协同参与,赴鄞州、余姚等地开展监督调研,广泛听取市县乡人大代表意见建议。9月,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实地视察东江社区、东风小学开展青少年课余成长服务项目的情况,听取相关责任单位专题汇报,了解项目进度、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计划,围绕“家门口青少年宫”优化提升、学生托管服务扩面提质等方面提出建议对策。
(三)夯实民意基础,提升工作实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专项监督组依托“浙里甬人大”民情民意智能感知中心线索数据以及日常调研中代表群众意见建议等,结合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市民监督周”和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集中征集月”梳理民意1800余条,集体讨论并对评估报告进行认真审议并修改完善,使监督意见建议更具合理性、针对性。
三、项目完成情况
截至11月20日,全市义务段学校已成立110家“科惠百校服务站”,开展活动1026场次,惠及青少年16.86万人次;全市参与托管服务的学生数160.51万人次;已建成“家门口青少年宫”104家,累计服务青少年13.56万人次。三方面内容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主要做法如下:
(一)思想重视,统筹有力。市政府及有关单位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对标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工作要求,把实施青少年课余成长服务民生实事项目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市政府及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三家责任单位高度重视,强化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明办、市关工委、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积极争取在力量配备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有效保障民生实事项目进度平稳有序推进。
(二)压实责任,推进有力。市教育局健全完善“课后服务”规范体系,出台作业管理、课程建设、师资补助、教育评价等配套文件。团市委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家门口青少年宫”建设的通知》,明确建设标准、批次、运维等细化要求,并召开现场推进会进行互访互学,确保统一要求、形成共识。市科协强化各合作单位资源统筹,汇集学(协)会、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等社会组织的专家资源和科普资源,协同市教育局共同监督、落实项目开展。加强市区两级科协联动,向每所建站学校提供不少于6场科普活动。
(三)突出重点,落实有力。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及时制定项目任务实施计划,狠抓关键环节、重点工作。市教育局贯彻落实《宁波市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工程方案》,建立以学校在职教职工为主体、校外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提升托管服务质效。团市委成立工作专班,通过挂出作战图、亮出“红绿灯”等方式,对全市100个点位建设进度和运维情况进行逐一走访考察、逐个综合验收,确保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市科协组建由22家社会组织和150余位志愿者参与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征集200余个科普课程,组织专家编制《宁波市科普创新进校课程评价量表(试用)》,确保该项目中提供的科普课程达标率为100%。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青少年课余成长服务项目在市政府及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等部门的大力推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照群众期望尚存一些薄弱环节。调研发现,课后托管服务在做到“应托尽托”“愿托尽托”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基础托管、轻素质拓展的情况,城乡、校际之间的课后服务资源也存在一些差异,课后服务优质师资和专业课程的供给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为此,专项监督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动供需有效对接。立足我市常住人口规模、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结合教师、学生、家长意愿及学校实际,科学研判课后托管需求,对当前课后托管学生数量变化情况进行测算及规划,确保实现需求精准对接。加强教共体学校之间教师交流,支持教共体内教师到其他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丰富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资源。创建区域协同的课程模式,鼓励跨校、跨区域云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城乡均衡发展。
(二)提升优质服务供给。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挖掘各类资源,建立健全校内外多方联动、长效发展工作机制,将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推动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师资库,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或学者进校园授课,推动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程共建共享,提升课余成长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探索引进社会组织和校外专业机构共同参与课后服务,形成多渠道供给的服务模式,加强传统文化、文体活动、安全教育、兴趣拓展、研学实践等优质服务供给。
(三)加强托管安全保障。健全完善以学校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多方联动参与的课后服务安全保障机制,强化各方责任落实,重视青少年课余成长服务风险隐患防范。教育部门要牵头协调各区(县、市)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责任,联合基层政府、团组织、教育、公安、卫健、消防、应急等部门单位开展全覆盖检查巡查,积极营造舒心、安心、放心的课余成长服务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五、项目评估意见
专项监督组对该民生实事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评估,结果为:满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