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项报告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2025年市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有关情况的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5-05-13 14:17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关于2025年市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有关情况的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


    市人大常委会:

    2024年是《关于深化“四大机制”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决定》《关于参与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和提出工作办法(试行)》实施第二年。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同步制定方案,广泛宣传发动,实时互通信息,协力谋划项目。市政府初步确定2025年市民生实事候选项目18项,其中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建议项目全部被采纳,12月26日已提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现提交主任会议研究,拟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人大在参与过程中,主任会议把关定向、统筹领导,全市人大系统积极主动作为,按计划、有组织、强联动、广覆盖地推进项目征集和提出工作。主要工作及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多渠道宣传发动,民意征集更加充分。9月1日,市长发布公开信征集民生实事项目,人大同步多渠道发布征集公告。市人大(常委会)各专(工)委、区(县、市)人大常委会、乡镇人大主席团、市人大代表中心组等积极行动,广泛动员各级代表、广大市民参与。首次策划主任会议成员带队开展“集中征集月”暨“市民监督周”活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主要领导首次共同走进代表联络站,以网络直播座谈会形式征集线索。首次在人大微信公众号设置民生实事项目专栏。首次在“集中征集月”中期,通过宁波日报、甬派、宁波发布等线下线上渠道,二次发布征集信息。首次发动群团组织,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征集相关群体意见建议。“集中征集月”期间,全市累计征集民生实事项目线索64456条,大幅高于往年,其中人大共征集线索61312条。

    (二)多层次分析民意,线索梳理更加深入。依托人大民生实事项目数字驾驶舱,以人工智能为牵引,优化分析感知算法,将六万余条项目线索快速分类,并细化颗粒度,梳理形成11类项目、47个线索方向、125个项目线索。市人大(常委会)各专(工)委、市人大代表中心组坚持边征集边筛选边调研,充分运用数字化成果,结合常态化了解民情民意情况,同步联系对接相关牵头部门,全面汇总、精细分析线索及细节内容,以民意为导向,研判提出重点线索建议。主任会议成员多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确定民意反映最为集中的12项重点线索,涵盖交通出行、城乡宜居、文体旅游等11个领域。

    (三)多维度调研论证,建议项目更加精准。市人大(常委会)专(工)委充分发挥市人大代表专业小组作用,综合多个维度,开展重点线索专题调研。突出群众所盼,按照重点线索目标指向,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了解具体诉求,着力将群众真实意愿和呼声,转化为初步建议项目。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民意反映的卡点堵点、痛点难点,设计初步建议项目内容,着力推动问题解决。考虑政府所能,紧密联动市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就初步建议项目的目标任务、实施范围、资金保障等进行会商研究,找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切入点、平衡点。主任会议综合考量民生实事与增动能、扩需求、惠民生等十方面关系,确定12项建议项目转交市政府。

    (四)多阶段持续参与,候选项目更加完善。市人大(常委会)各专(工)委积极参与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初步候选项目筛选、论证活动,围绕项目民生关联度、民意基础、涵盖范围等方面建言献策。社会建设工委多次参加市政府组织的民生实事项目工作专题会,沟通对接项目调整、充实情况。市人大代表就初步确定的候选项目提出意见建议,以全流程参与助推民生实事候选项目不断优化完善。

    市政府提请审议的18项初定候选项目,总体上紧贴民意,并统筹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精心设计项目内容和任务指标,较好实现了把广泛民意转化为民生福祉的目标导向。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一是聚焦急难愁盼。如针对民意线索反映集中的交通出行不便、停车难、老旧小区改造、基层医疗等,精细谋划城乡道路改造提升、公共停车和交通充电设施改善、住宅电梯加装更新和安全提升、基层医疗资源扩容提升等项目。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如紧盯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公共生态、公共文化等领域,坚持底线思维、优化公共服务,谋划交通“安全畅行”、噪声污染整治、水环境综合整治、文化惠民、群众健身设施提升等项目。三是关爱特殊群体。持续关注“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群体,谋划“一老一小”设施建设、青少年健康护航、学生课余关爱服务、老年人暖心服务、就业和劳动者服务优化提升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