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文件
关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七五”总结和“八五”部署情况的报告
副市长 李关定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七五”总结和“八五”部署情况,并将作出关于“八五”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市政府关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七五”总结和“八五”部署情况报告如下:
一、“七五”法治宣传教育主要情况
2016年,市委召开“法治宁波”建设十周年纪念大会暨“七五”法治宣传教育部署会,启动“七五”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市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出台了《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就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实施社会化大普法、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入调研或作出批示肯定。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设立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亲自率队赴基层开展“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督导。各级政府及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决议》和“七五”普法规划,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深化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2019年市普法办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主要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法律学习宣传。五年来,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总体部署,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在浙江、宁波的探索与实践,弘扬宪法精神,将法治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做好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领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五年来,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1.8万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万余份,播放法治视频短片20万余次。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2016年9月,全省“宪法宣讲浙江行”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2018年3月20日,我市举行“拥抱改革新时代·拥护宪法修正案”主题宣传活动,在全国率先开展宪法修正案宣传。在全省率先实现各地宪法主题公园(场馆)全覆盖。积极开展重点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加大党内法规宣传力度,在镇海建立全省首家党内法规制度主题馆,工作经验在省委办公厅《浙江信息》上刊载。深入宣传国家安全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在鄞州建成我国首个国家安全主题公园。开展民法典宣传,成立民法典普法讲师团,开展百场宣讲活动。抓好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抓好国家工作人员这一“关键少数”。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每年不少于6次。市委组织部、市司法局每年举办一期领导干部依法治国专题培训班。市人社局等部门组织实施公务员“学法用法三年轮训行动计划”。抓好青少年这一“最大希望”。全市772所中小学全部配备双法治副校长。连续四年联合举办少儿法治故事大赛,开展“法治宣传校园行”活动。
(二)强化基础作用,深化普法举措主动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围绕中心服务民生开展法治宣传。服务我市“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围绕“平安护航十九大”、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大攻坚战”等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了6000余场法治宣传活动,编发宣传资料200万余册。开展“百名律师千场法治讲座”,每年组织80余项法治宣传下乡活动。围绕法治宁波建设开展法治宣传。制作《法治宁波宣传手册》,发布致广大宁波市民一封信和相关宣传视频,2020年开通三辆“法治宁波号”地铁专列,组织开展“法治宁波建设工作成就展”。围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开展法治宣传。在全省率先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出台《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八条措施》,启动“百家律所千名律师进万企”专项行动。相关工作得到原市委郑栅洁书记的批示肯定。组织普法志愿者、网格员、律师、调解员等深入企业开展宣传帮扶,发放宣传资料37万余份,面向企业开展法治宣传4400余次。
(三)培育法治文化,有效增强法治宣传影响力。坚持巩固传承与创新手段相结合,注重凸显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宁波法治文化资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已建成县、镇、村三级法治文化示范阵地676个,数量居全省之冠。创建 “安全生产+普法”“环境保护+普法”等“双普”教育基地80余个。创建特色法治文化场馆42家,被评为全省法治宣传教育优秀项目。雪窦寺和浙江佛学院创建为全省首个宗教普法示范点、示范基地,全省宗教普法现场会在奉化举行。现有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家,省级15家,数量居全省前列。努力打造法治文化传播体系。宁波电视台《法系乡邻》《法治督察员来了》,宁波电台《法治时空》《检察官在线》《星星法治小课堂》等节目引导市民共同参与法治建设。成功举办了三届“十大法治人物”“十佳以案释法案例”选树、选评活动,社会反响好。积极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宁波普法网”被评为全省优秀普法网站。“宁波普法”微信公众号连续三年在浙江司法行政系统微信十强排行榜中居前两名。与华数集团合作推出“法治家园”栏目,与省、市媒体合作举行了“法治村里话宪法”直播活动,40万网友观看了直播。
(四)落实普法责任,积极构建社会大普法格局。我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各方协同的普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认真落实普法责任清单。于201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普法责任制,市直机关每年通过门户网站等公布普法责任清单,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法治文化活动300余项。稳步推进社会大普法。充分挖掘各类社会普法资源,实现普法主体多元化。目前全市有社会普法工作室85家,普法志愿者队伍156支,普法志愿者有7300余人。扎实开展以案释法。2016年我市建立以案释法工作制度,按照原市委郑栅洁书记通过案例学习来增强学法效果的要求,编印了《宁波市行政机关败诉败议典型案例汇编》。成功组织开展了两届“十佳以案释法典型案例”评选活动,今年已启动第三届评选。
(五)坚持普治并举,大力开展法治乡村建设。2019年6月,全国首次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我们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拉高标杆,努力打造全国法治乡村建设起航地、先行区、示范区。高水平推进新时代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由宁波首创在全国推广,涌现出“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等工作典型。目前已创建30个国家级、376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20年初在宁海成功举办全国首期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普法骨干培训班。积极推动法治乡村建设立法。我市积极筹备制定《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此《条例》已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五年来,我市普法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普法责任制的落实还有提升空间;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还不够到位;普法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八五”普法规划编制和部署情况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建设法治中国先行市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八五”普法规划,为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下面我就我市“八五”普法规划的编制和部署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过程。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省人大常委会已于7月30日通过了《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省委省政府定拟定于8月份转发《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根据上级要求,2020年下半年,我市开始组织《规划》的编制调研工作,成立编制专班,完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召开内部研讨会、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向各区县(市)普法办、市直及驻甬部省属单位征求意见,并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在广泛收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多次集中修改,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形成了《规划》(送审稿),目前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已共同向市委市政府请示转发。
(二)规划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规划》(送审稿)主要分为7个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包括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四个坚持的工作原则;
第二部分:明确普法六大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宣传宪法,广泛宣传民法典,大力宣传与促进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持续宣传与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党内法规。
第三部分: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围绕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等重点普法对象,坚持分类施教,更精确、更科学、更高效地推进公民终身法治教育事业,不断提升全市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第四部分:宁波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挖掘阳明文化、商帮文化、海丝文化、藏书文化中的法治内涵,推动最具宁波特征的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动法治文化阵地规模化、集约化,实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扩大法治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五部分:创新普法形式,提高普法实效。提出建立全过程普法机制,落实以案释法制度,构建社会大普法,引导建立普法项目社会化运作机制,创新智慧普法模式等内容。
第六部分: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从打造全国法治乡村建设示范地,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企、依法治网等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开展应急状态下专项依法治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七部分:加强组织实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深化普法责任制、强化媒体公益普法责任、落实保障措施、科学检查评估等举措,推动“八五”普法规划落地落实。
《规划》分三个阶段工作步骤,时间安排为宣传发动阶段(2021年前三季度)、组织实施阶段(2021年第四季度至2025年)、检查验收阶段(2025年第三季度)。
(三)规划的主要特点。
一是坚持党对法治宣传工作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宣传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和全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工作原则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规划首要原则。在组织保障中,强调健全党委领导的全民普法体制机制,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二是注重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八五”普法工作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规划编制统筹考虑到有关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方面内容。同时,提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等重点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推进举措。
三是注重符合本地实际和体现宁波特色。规划注重体现宁波的法治建设成果,注重宣传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把弘扬“四知”宁波精神与崇法向善结合。注重提炼宁波特色法治文化成果,进一步打造宁波法治文化景观带,把挖掘阳明文化、商帮文化、海丝文化、藏书文化中的法治内涵写入规划。
最后,恳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如既往重视、关心、支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