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项报告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1-12-10 17:20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宁波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文件

    关于《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

    市人大常委会:

    首先,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对全民阅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自2020年正式实施以来,我市的全民阅读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全民阅读综合指数从2019年的90.8%提升至2020年的91.2%,位居全省前列。数字阅读接触率从2019年的85.9%提升至2020年的86.5%,位居全省第一。居民对全民阅读的满意度从2019年的68.7%提升至2020年的83.3%,增加了14.6个百分点。宁波图书馆入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简称IFLA)“2021年度公共图书馆奖(Public Library of the Year Awards)”名单,北仑区入选“2020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宁波市朗读联合会等5个阅读组织被评为2020年度浙江“最美阅读团队”,余姚低塘街道被评为2020年度浙江省书香文化礼堂建设试点(全省仅3家)。下面,我简要作一汇报:

    一、法规实施基本情况

    一是强化“一制”“一案”“一标准”:设计全民阅读 的推进机制。“一制”就是牵头成立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制定《宁波市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工作责任分解》,指导各区县(市)成立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形成“统筹协调、分工负责、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全民阅读推广体系。“一案”就是制定《书香宁波2020建设》《宁波市全民阅读工作计划》,并同步拟定了《宁波市优秀主题出版项目扶持奖励办法(试行)》《宁波市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标准”就是启动《宁波市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基本标准》,出台《宁波市农家书屋示范点建设标准标准和工作计划》,推动《宁波市镇乡(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规范》贯彻落实。

    二是构建“一月”“一日”“一平台”:点燃全民阅读的社会热情。“一月”就是每年4月的“宁波读书月”,“一日”就是每年10月31日的“书香宁波日”,在这些重要时段,推动开展各种阅读体验、阅读场景,构建“点、线、面”立体覆盖的阅读品牌体系,营造全民阅读的浓烈氛围。“一平台”就是永久落户宁波的“浙江书展”,不久前结束的第七届浙江书展,宁波主会场共有300多家单位参展,展销各类出版物近2万种,现场观展人次6.12万,线下销售453万元,现场直播带货1076万元。书展期间,共推出天一阁论坛、夜书肆、萤火虫换书大会等450场阅读推广活动,易中天、刘震云等一批著名作家亲临现场,为宁波读者奉献了一场书香盛宴。

    三是打造“一品”“一队”“一主题”:推动全民阅读的持续深化。“一品”就是“甬.书循环”项目。全市已建立300多个书循环点,形成了图书循环的公益生态系统。并且这一项目也走向结对帮扶地区,去年是新疆阿克苏,今年是四川大凉山,以书为媒,传递甬城爱心,社会反响较大。“一队”就是以宁波朗读联合会为代表的志愿阅读团队。目前已组建各类阅读公益团队近200多个、阅读领读人200多位,“席地而坐.斯文在此”等阅读品牌已成为一个文化标识,宁波的阅读志愿活动也成为了浙江省全民阅读的一个亮点。“一主题”就是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阅读,今年围绕建党100周年、建城1200年等主题,策划推出了300余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主题论坛、读书沙龙、图书展览、优秀读物推介等活动。全省30位“小小书香大使”,宁波就有12位,居全省第一。

    四是创新“一站”“一库”“一网络”:拓展全民阅读的公共空间。“一站”就是“阅读驿站.云听宁波”,出台了宁波市数字阅读公共空间推广计划,全市已布局推出70个公益性阅读驿站,计划今后三年设立300个阅读驿站。“一库”就是公共阅读资源数据库,宁波网络图书馆已建成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电子期刊、视听多媒体、综合数据库等五大类数字资源和40个数据库,其中外购数据库35个,自建数据库5个,资源存储总量达到94TB,累计用户50余万人次,2020年用户点击量1.8亿次,下载量192万次。“一网络”就是通过发布年度数字阅读报告,联动抖音、天猫、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开展云阅读、云比赛、云上书展,全方位推动数字阅读深化拓展。

    二、困难与问题

    阅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更应该成为一种全民的生活方式。全民阅读如何推进?重点要解决好“读什么”“在哪读”“怎么读”的问题。一是如何实现覆盖率更大?建立一个覆盖面更广、覆盖点更准、服务人群更多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这是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如何促进参与度更高?把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与民众自下而上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变成民众的主动需求与行为习惯,这是推动全民阅读的价值所在。三是如何推动活跃度更强?阅读需要引导,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平衡“一屏万卷”的阅读风尚与“书面阅读”的系统专业之间的关系,这是推进全民阅读需要把握的重点。四是如何体现效用性更好?精神富有,实质是一种知识普惠,就是要拉平知识获取上的城乡鸿沟。我们倡导全民阅读,既要连接崇文重教劝学的历史传统,又要指引从文化维度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美好未来。这是全民阅读立法的要义。

    从法规实情情况看,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一是全民阅读的统筹合力亟待形成。全民阅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协作、共建共享、常态常新。从实施情况看,主要问题是:工作机制不全、顶层设计不够、资源配置不均、社会参与不畅、力量配备不足。特别是对照法规要求,共涉及到三十多项具体工作,大多数工作虽已启动,但全民阅读发展规划、全民阅读专项经费、全民阅读公益基金等相关事项仍悬而未决,多多少少影响了法规实施效果。同时,去年中宣部出台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以建立全民阅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取代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也会带来运行体制的新变化。

    二是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亟待提升。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是图书馆和书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阵地不够、馆藏不够。以市本级图书馆为例,市图书馆新馆与老馆面积之和只有4.3万平方米,仍未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其馆藏纸质藏书量也未达到东部地区副省级一级图书馆必备条件文献馆藏量要求,缺口近72万册。与杭州图书馆(馆藏量540万册)、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的馆藏量差距更大。同时,按照“县级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人均1.3册或总量50万册,人均年新增藏书量0.05册以上”的新要求,部分区县(市)也面临着藏书总量不足等问题。

    三是全民阅读的保障机制亟待完善。全民阅读是一项普惠、普及的公益事业,但由于缺失全民阅读的财政稳定增长机制,缺少全民阅读的财政专项经费和社会公益基金,“事多钱少”“事待钱到”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尽管今年“书香宁波”建设资金增加到1000万元,但总体上仍然显得比较局促。特别是设想支持全民阅读主题出版、扶持民营书店发展的计划难以如期实施、力不从心。同时,购书经费与藏书需求的矛盾也进一步突出。一方面,纸质购书成本不断上升(目前,正版图书价格从2000年的15.9元/本上涨到2020年的48元/本);另一方面,图书馆购书经费却在缩减。宁波图书馆购书经费从2019年的1200万元缩减到2020年的1100万元,导致可购纸质文献数量下降,若以每年新增藏书量20万册计算,离400万册标准仍有较大缺口。

    四是全民阅读的基层基础亟待加强。全民阅读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从调查检查情况看,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和资源整合不够到位,农家书屋、社区书房配置简单、功能单一、利用率较低,社会阅读生态有所退化,普通民众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自觉并不高。一是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难以提供正常的服务需求;二是宣传发动工作不到位致使很多居民不知道社区或村里有图书室;三是图书更新率或藏书量不能满足不同居民的阅读需求。以农家书屋为例,目前全市2081个行政村基本都建有农家书屋,但建设标准参差不齐、作用作用发挥差强人意。核心问题也是重视不够、资金不足,涉及配套建设经费与图书更新经费。区县(市)也同样存在配套资金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农家书屋将转入到提质增效阶段,后续的数字阅读设备添置、规范化管理运行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

    二、下一步打算

    宁波素有“书藏古今”之美誉,是为数不多以“书”作为城市宣传口号的城市,如何把“书香宁波”打造成为我们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文化标识,这是当下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要把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作为推动“精神富有、文化先行”的重要抓手,更好地推进《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落地见效。

    一是做实“一大指标”:就是城乡居民综合阅读率从91.2%提升到95%,将促进全民阅读纳入到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纳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纳入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之中,打造“书香社会”、“墨香城市”、“清香宁波”。

    二是纳入“两个文圈”:就是要将全民阅读纳入到“15分钟品质生活圈”和“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让全民阅读的覆盖度与便利度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是打造“三个标识”:就是把“浙江书展”变成全民阅读的书香盛会,让“甬书循环”成为书香流动的一个现象,使“天一品牌”(天一讲堂、天一展览、天一童读、天一夜读)成为书藏古今的宁波印象。

    四是补强“四个短板”:就是发挥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转型为全民阅读工作联席会议的主导作用、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推进农家书屋标准化规范化 建设、设立全民阅读公益基金、做强数字阅读平台。

    一个建议:将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明年政府实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