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文件
关于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对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市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请研究处理<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函》(甬人大常办函﹝2020﹞20号)要求,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抓好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切实加强主要问题的破难提升
(一)高起点编制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将《宁波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数字经济提质扩量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列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加以推进,围绕数字经济2.0版建设要求以及新时期宁波“三城三高地”的目标定位,明确“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增加值总量破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5%的发展目标。其中,《宁波市数字经济提质扩量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围绕“五大工程”建设,重点推动核心产业提质扩量,突出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和国际智能制造高地的目标定位;《宁波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着重突出宁波产业特点和发展特色,同时与全省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思路保持一致,目前已委托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起草编制。
(二)高水平推动产业链培育建设。谋划集成电路、光学电子等10条标志性产业链,梳理形成重点项目1063个,计划固定资产总投资2588.6亿元。引进同方宁波MEMS生态谷、中电科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组建舜宇集团智能光电产业链等上下游企业共同体27个,推动企业协同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排摸未来5年内有望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477项、产品464个,产业化关键技术三色图项目1378项,开发战略性创新产品78个,推荐新产品超过100个。
(三)高标准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以supOS工业操作系统为基础,行业级、企业级、区域级平台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完善未来工厂建设机制,从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G+工业互联网”试点等不同维度建立新智造标准体系,加强工业控制、基础软件等新智造技术供给。全面实施新一轮企业智能化大改造行动,创新“点线面”发展模式,积极推广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车间和未来工厂,培育引进有行业、专业特色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强化新智造服务支撑。
(四)高要求推进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将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融入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建设内容,通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高效运行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5大系统,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治理创新,通过5年时间,基本建成数字化改革先行区,数字化改革成为“重要窗口”模范生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五)高质量落实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改进工作。基础性数据支撑不足是我市数字经济综合指标落后的重要原因。针对综合评价工作中我市的短板问题,全市以区县(市)为单位,通过组织统计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企业年报工作的指导,对存在问题较多的“人均拥有计算机数”“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企业使用信息化进行物流配送管理普及率”等指标进行了重点辅导,补齐基础性数据支撑不足的短板问题。
二、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2020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完成增加值746.9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01.3亿元,占核心产业比重67.1%。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全市累计列入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各类试点示范项目和优秀案例24个,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创建平台9家、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认定培育名单24家,获评省级上云标杆企业累计达到100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新产业新业态活力迸发,上线“小6买菜”、爱默隆生鲜(M6)等新零售平台,全市网络零售额2512亿元,同比增长10.9%,居民网络消费额1622.8亿元,同比增长9.8%。跨境综试区建设加速推进,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6%,成为对外贸易新引擎。
(一)坚定不移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核心产业。一是标志性产业链加快打造。集成电路方面,加快推进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培育。中芯宁波二期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项目积极布局,甬矽二期项目启动建设,全年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速达26.9%。光学电子方面,强化光电元器件优势地位,推动光学电子产品升级。激智科技的液晶显示用光学膜实现进口替代,群志光电基于Mini-LED技术的车载大屏项目加快推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615.3亿元,同比增长9.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7%。二是软件名城建设加速推进。大力培育软件企业主体和特色软件产品,24个软件项目入选浙江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库,文谷科技、华和万润等2家企业获得浙江省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发布工业软件发展规划,上线工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提供200余项软件产品、46项实施和咨询服务,212家工业软件服务商入驻。全市软件业务收入1025.2亿元,同比增长25.2%,连续4年增速超20%。三是平台载体成果显现。集成电路“一园四基地”布局趋于完善,北仑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先后入选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累计引进项目28个,总投资超150亿元;鄞州微电子创新产业园集聚了隔空智能、盛吉盛等40余家相关企业;镇海谋划“镇芯”集成电路专业园区,构建“一校一园”集成电路产业新格局;前湾新区引进包括8个半导体项目在内的数字经济产业项目34个。余姚智能光电小镇、江北前洋E商小镇和膜幻动力小镇在智能光电、电商经济、新材料等领域发挥产业引领集聚作用。实施宁波软件园(核心区)扩容工程,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四是企业梯队建设有力推进。依托省雄鹰计划、市千百亿制造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提升头部企业的带动能力。全市4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中,数字经济企业达到17家,公牛、方太等5家企业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入选数量、质量均创新高。
(二)聚力聚焦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着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一是全面实施新一轮企业智能化大改造行动。创新“点线面”发展模式,积极推广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车间和未来工厂,全年新增工业机器人3816台,东方电缆、吉利汽车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工厂,雅戈尔、康赛妮入选培育名单;20家企业入选2020年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总数达到33个;累计培育认定市、县两级工程服务公司达215家。二是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建设。启动实施“5G+工业互联网”试点,成功打造爱柯迪、雅戈尔、吉利等3家“5G+工业互联网”工厂,积极构建基础型、行业型、企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落户阿里云“飞马”工业互联网中心,宁波工业互联网建设经验已在100多个地市推广。三是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模具行业数字化转型“北仑模式”,扎实推进“百场千企”数字化对接,在模具、家电、成型制造、“5G+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领域开展活动113场,参加企业3768余家,5个产品和活动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
(三)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引领,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计划,2020年数字经济领域立项达到32项,梳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基础零部件等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需求60项。攻克机器人控制器、5G芯片、工业物联网轻量级操作系统等一批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二是谋划建设数字经济高端创新平台和服务载体。大力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院提速攻坚行动,全市已引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数字经济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20家、市级及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3家,全年提供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超4万次。三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标准引领。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4.1%,企业R&D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5%,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7%。主持(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33项、浙江制造标准56项。四是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全市已建成各类电商园区71个,其中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个、众创空间4个,累计建成210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9个区域电商服务中心和仓储物流基地、208个电商专业村。积极参与全省eWTP发展布局,跨境电商进口额稳居国内首位。
(四)加快推动智慧创新应用,不断增强数字治理能力。一是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10852个,5G用户突破175万户,实现5G信号的连续覆盖。城市大脑启动建设,数字驾驶舱1.0版上线,实现“一网通办”“一脑通治”“一屏通览”“一码通服”。二是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着力打造“甬易办”一键兑付平台,“浙里办”日活跃用户数突破17.4万,上线31800个“掌上办”事项,提供351个高频应用、10个特色服务。三是加快数据共享共用。“基层治理四平台”信息系统实现39个部门数据共享,累计编入全市公共数据目录资源数13721个,较2019年底增长511%。四是推进智慧应用项目建设。探索推出阿拉警察、移动微法院等创新应用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制造强市大数据平台、81890等智慧应用项目建设,“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公证E通服务平台、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协同应用等获上级肯定及推广。
(五)潜心实施栽树工程,厚植创新发展土壤。一是全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深化实施人才生态建设“1+X”系列举措,升级甬江引才工程;新设海鸥人才专项,其中数字经济领域入选项目60个,占比达35%。二是产教融合深度推进。设立宁波市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认定宁波大学集成电路工程等12个产教融合试点专业、中芯宁波等6家实习实训基地,聘请6位企业工程师担任高校产业教授,首批学生1500余人。三是数字经济专项人才培育加速。组织领军拔尖人才开展数字经济对标学习、专题讲座、产学研合作等各类交流活动,累计受训人员1300余人次。培育数字经济技能型基础人才,举办高级研修班16期,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以上。
三、下步工作思路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颁布实施、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启动之年。我市将紧紧围绕数字化改革这一头等大事,按照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目标要求,全力做好《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数字经济系统推进建设和数字经济提质扩量工作,力争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达到1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以上,努力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
(一)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打造数字产业高地。一是加快数字经济系统构建。通过产业大脑和行业大脑建设,推动实现各类数据融合应用。探索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模式,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推动实现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新的产业生态。二是强化数字经济的系统谋划和一体推进。深入实施“数字三名”工程,引进“名人名家”、培育“名企名品”、建设“名园名城”,充分发挥标杆引领带动作用。深化龙头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引进,以新项目带动形成新优势。三是深化产业链培育打造。深化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和光学电子产业链建设,推动中芯宁波二期、甬矽电子二期、群志光电车载大屏等重点项目落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省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巩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优势。四是抓好平台载体建设。深化集成电路“一园四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北仑“芯港小镇”、杭州湾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建设和镇海“镇芯”集成电路产业园的谋划,打造余姚智能光电小镇、高新区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经济产业平台,认定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二)以工业互联网为特色,建设国际智能制造高地。一是深入推进新一轮智能制造工程。分层分级抓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等试点示范,总结推广模具行业“北仑模式”,组织开展汽车、石化、家电等行业解决方案推广应用。深化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企业“两化”融合发展。二是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高水平编制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建设方案,打造以supOS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构建“平台+工业APPs”的创新生态。不断丰富应用场景,鼓励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融合应用和推广。梳理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图谱,加强重点项目招引,优化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生态。三是强化数字化赋能。培育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队伍,突出抓好行业级平台培育,遴选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平台化服务新模式。
(三)以核心技术突破为重点,打造数字科创高地。一是持续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围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一代网络通信等新兴产业,持续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以及工程技术中心,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质量认证、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撑。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精准梳理数字经济创新链“三色图”,对5G、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卡脖子”技术开展应急攻关,尽快促成研发成果。加强数字经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争3年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品)30项以上。三是加大自主创新产品示范应用。启动“数字经济场景示范应用计划”,遴选一批数字经济创新产品,在城市建设、高端制造、智慧物流、公共卫生等领域挖掘一批应用场景,推动自主创新产品首试首用。
(四)以融合应用为牵引,建设数字创新应用高地。一是强化基础网络建设。加大5G网络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IPv6网络、窄带物联网等“新基建”投入,形成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二是聚焦特色发展。聚焦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特色发展,培育壮大软件企业主体,做大软件产业规模,发展操作系统、控制软件等核心软件产品,稳步推进宁波软件园扩容工作。三是推动融合应用。实施“前沿引领技术2035”计划,加快发展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区块链、新一代网络通信等前沿产业、未来产业,深化数字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和氛围营造,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应用。四是培育新业态。培育发展网上超市、无接触经济、网红经济等数字生活服务新业态,扶持一批本地多频道网络(MCN)机构和本地网络主播,认定一批电商直播基地,打造直播电商生态链。探索发展数字金融、数字文旅、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智慧出行等服务业新业态,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附件:2021年度数字经济主要问题改进工作清单
附件
2021年度数字经济主要问题改进工作清单
问题 | 具体表现 | 责任单位 | 配合单位 | 工作目标 | 主要工作举措 | |
数字经济实力不强 | 1.总量分析 | 2019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76亿元,与杭州的3795亿元差距明显。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率为11%,低于全省8.6个百分点。 | 市经信局 | 市级有关部门 | 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以上,努力扩大核心产业规模。 | 1.出台宁波数字经济提质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编制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 2.打造五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集成电路、光学电子等标志性产业链。 3.大力引进数字经济大企业、大项目、大集团,加快软件产业发展,培育数字经济领域“名人名家”“名企名品”“名园名城”。 |
2.占比分析 | 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10.9%,远低于杭州61%的占比。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5.6%,低于全省4.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五位。 | 市经信局 | 市级有关部门 | 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 | 1.指导企业规范代码填报工作,力争符合条件的企业均纳入核心产业统计范畴,进一步做大核心产业规模。 2.加快软件与集成电路、数字内容、广播影视、互联网等数字服务业发展,提升数字服务业赋能作用和在核心产业中的占比。 | |
3.户均分析 | 数字经济服务业,我市企业户均资产规模、户均收入、户均利润分别仅为杭州的17.9%、29.2%、27.5%,企业实力明显偏弱。 | 市服务业局 | 市经信局 | 加快数字服务业发展,2021年数字服务业增速达到15%。 | 1.加快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发展。 2.积极推动“互联网+”战略,加快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的培育。 3.以工业软件为特色,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软件名城建设和软件园扩容。 4.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 |
数字经济实力不强 | 4.效益分析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速落后全省2.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利润总额增速落后全省2.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位;亩均税收落后全省37.8个百分点,处于全省第七位。 | 市经信局 | 市服务业局 | 加快建设五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进亩均论英雄、全域产业治理改革,力争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到15%以上。 | 1.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数字技术应用,通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规模提升、效益提升。 2.加快打造以集成电路、物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光学电子、软件为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3.推动数字经济专业园区的培育打造,认定一批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形成集聚优势,提升数字经济亩均效益和水平。 |
5.区域分析 | 工业数字化改造主要集中于余姚、北仑,两地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45.7%,数字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和鄞州,两地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39.6%,区域间数字化改造不平衡,区域内产业集聚度不够高。 | 市经信局 | 区县(市)、开发园区 | 推进鄞州、余姚创建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挥各地数字经济领导小组作用,加快数字经济企业培育工作,制定数字经济推进工作机制,推进均衡发展。 | 1.指导各地数字经济领导小组出台数字经济相关政策、规划,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2.发挥各地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合理布局集成电路、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3.创新“点线面”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模式,加快实施新一轮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全市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4.加快数字服务业特别是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提升数字赋能实体经济能力水平。 | |
数字产业化培育滞后 | 6.优势企业严重缺少 | 杭州数字服务业已经形成以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宁波依然以传统的基础电信、广告服务和数字应用为主,缺少新兴领军行业。杭州前三强的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集成,单个行业都超过宁波数字服务业全部营业收入。 | 市服务业局 | 市经信局 | 加快培育数字服务业龙头企业。 | 1.加快培育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龙头企业、平台,加快软件产业主体培育。 2.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认定一批智能制造方案提供商。 3.加快平台型企业的引进,发挥阿里宁波平台、鲲鹏产业生态作用,依托企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和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孵化。 |
数字产业化培育滞后 | 7.软件开发短板突出 | 2019年,我市实现软件产业业务收入为深圳的1/9、杭州的1/7、南京的1/6,青岛的1/4,苏州和厦门的1/2,居副省级城市第十二位。服务智能制造的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软件开发运营服务企业处于起步培育和产品推广应用阶段,尚未形成较强的集群效应。 | 市经信局 | 市服务业局 | 2021年力争软件业务收入增长25%。 | 1.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宣传贯彻,修订印发《宁波市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实施细则》。 2.实施工业软件赋能数字化制造工程。遴选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产品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升级工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工业企业工控安全分级分类与应急管理机制。 3.培育发展区块链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展一批区块链试点项目,梳理一批具有新兴技术应用创新能力的软件企业,培育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软件企业。 4.实施软件园“扩容”“亮牌”工程。推进宁波软件园空间“扩容”,制定《宁波软件园认定管理办法》,统筹筛选一批规划清晰、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好的园区(基地)。 5.助推企业培育及市场拓展。遴选一批支撑数字化改革工作的软件企业和软件技术专家;组织企业参加智博会、软博会、互联网大会等各类大型行业盛会;深化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及综合保险补贴。 |
8.电子商务创新不足 | 网络零售总额虽位列全省第三,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居全省第七。作为制造业强市,产品电商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1.8%,居全省第七位。市场主体传统营销模式有待提升,特别对推进电商直播、网红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工作力度需要加强。 | 市商务局 | 市经信局 | 2021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0%,保持全省第三。推进直播电商发展,打造5家以上省、市级电商直播基地。 | 1.培育垂直领域电商平台。围绕文具、材料、物流、生鲜等本地优势产业打造垂直领域电商平台,新认定一批省、市级重点电商平台和创新示范平台。 2.积极发展直播电商产业。加快淘宝宁波直播产业基地建设,扶持一批本地MCN机构,培育一批本地网络主播,认定一批电商直播基地。 3.实施电商人才引培计划。落实“甬江引才”政策,加大复合型电商人才引进力度;组织企业赴外地开展电商紧缺人才招聘活动。 | |
产业数字化力度不足 | 9.带动作用弱 | 宁波制造业体量大于杭州,但数字制造业却弱于杭州,2019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相当于杭州的56.6%,计算机、电子和通信制造业增加值仅为杭州的27.7%,数字化对制造业整体拉动作用不够显著,与宁波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示范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 | 市经信局 | 市发改委 | 2021年数字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增加值保持10%以上增速。 | 1.加快数字经济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工作,依托省雄鹰计划、市千百亿制造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培育数字经济领域千亿级龙头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头部企业的带动能力。 2.加快实施新一轮数字化改造行动,打造“5G+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 3.依托“科技创新2025”等重大专项,推动制造业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10.转型意愿弱 | 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对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认知不够,智能化改造意愿不强。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数字技术投入大、风险高、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投不起、不敢投、不愿投现象较为普遍。 | 市经信局 | 市科技局 | 年度新增工业机器人3000台以上,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0家以上,组织召开百场对接活动。 | 1.贯彻落实《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印发项目管理办法和各类项目标准细则,相关项目申报向中小企业覆盖。 2.加强政策宣传。结合百场系列数字化赋能对接活动,聚焦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G+工业互联网”等项目,以“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讲活动。 3.加大服务对接。重点面向中小企业排摸数字化转型需求和难点,建立项目计划库和培育库,组建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咨询、诊断和培训,加大对企业数字化项目建设的跟踪服务指导。 | |
产业数字化力度不足 | 11.技术支撑弱 | 数字化转型重要载体的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不充分,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难以发挥标准化、低成本、广覆盖的支撑优势。据问卷和实地调查,多数企业反映,能够紧扣制造业流程开发应用,深耕于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满足企业一体化升级、个性化服务的平台和服务商偏少。 | 市经信局 | 市科技局 | 壮大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年内评选10个以上市级智能制造优秀系统解决方案,遴选工业APP100个以上。 | 1.培育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强化工程服务公司队伍建设,加强工程服务公司运营情况分析,遴选一批优秀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组织开展优秀工业APP评选,鼓励服务机构业务规模上台阶,支持推广重点行业优秀解决方案。 2.加强活动对接和示范引领。结合“百场千企”数字化赋能对接活动,推进供需双方交流与合作,分行业、分主题以对接会、现场会等形式搭建交流渠道,助力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的推广复制。 |
数字化技术创新乏力 | 12.人才制约极为突出 | 在当前人才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下,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引进难,应用型操作型技工缺口大,高层次人才“招引留用”环境不如其他同类城市。以软件业为例,从业人员占全省24.3%,远低于杭州59.2%的占比。据问卷和实地调查,多数企业认为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数字化改造整体规划型人才和系统运营维护的应用型人才。 | 市委人才办 | 市人力社保局、 市经信局 | 加快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甬江引才计划,将数字经济人才纳入“启明计划”人才储备库。 | 1.继续做好宁波人才日、人才科技周等重大人才活动并开设专场,推动数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做好“甬江引才工程”城市经济领域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方面人才申报评审工作,加强相关领域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和个人引进扶持。 3.做好数字人才服务,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和购房补贴、基础人才在甬首次购房补贴、市本级新引进本硕人才生活安居补助等各类人才政策兑现工作,提升人才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4.深化打造“我选宁波,我才甬现”招才品牌,开展“万企千场”招聘活动。根据产业人才需求,开展针对性人才对接。 |
数字化技术创新乏力 | 13.研发投入力度不足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科研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2%,低于全省3.9%的平均水平;新产品产值率53%,低于全省63%的平均水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数仅为杭州的39.4%,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原创性、基础性技术成果少。 | 市科技局 | 市经信局 | 达到全省3.9%的平均水平。 | 1.按照中央和我省的决策部署,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促使数字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台阶。 2.建立健全竞争性分配与普惠性支持、直接资助与间接资助、事前资助与事后补助相结合的分配机制,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3.强化企业研发工作的服务指导。通过科技项目申报、评估、结题等工作,规范企业研发台账;通过加强科技统计定报制度、网上直报制度,规范企业研发辅助账和科研经费使用;开展点对点的培训指导。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研究院、实验室、试验基地等各类研发机构,增强数字经济产业领域研发力量,提高研发支出。 |
14.核心技术攻克艰难 | 在甬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研发平台等科技创新“重器”少,后续支撑力和原动力不够,领军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高端装备、核心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主要依赖进口,无法实现自主可控,存在较大的“卡脖子”风险。 | 市科技局 | 市经信局 | 力争攻克关键核心技术20项。 | 启动实施新一轮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包括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引领技术攻关、重大场景应用攻关三大类专项。 | |
治理数字化亟待提升 | 15.政策数字化未能有效发挥 | 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逐步形成政策治理数字化,但针对性、适应性、有效性、稳定性还不够强,特别是迭代式开发和“数字工地”等有些服务平台缺少相应支持政策,个别地方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 | 区县(市) 开发园区 | 出台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规划。 | 1.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指导各地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2.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科学规范产业布局。 3.研究谋划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良好局面。 | |
16.数据价值化未能充分体现 | 尚未建立全市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企业上云积极性不高,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存在较大风险,数据汇集、比对、分析、利用难以真正实现,数据资源价值化任重道远。 | 市大数据局 | 市经信局、 市委网信办 | 迭代升级宁波制造强市大数据平台,构建并迭代亩均论英雄、产业链数据中心、产业地图等多元化应用场景。 | 1.围绕数字化改革总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建设成果,发挥宁波城市大脑作用,打造市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 2.加快打造“宁波产业大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通政府侧和企业侧数据仓,推动产业发展数据与公共资源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3.推进企业上云工作,2021年累计上云企业达到8万家。 | |
17.政务数字化未能全面整合 | 由于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城市大脑、政府数字化等工作职能分散在若干部门,导致管理职能交叉和重叠,政务服务和治理系统数字化存在碎片性重复性建设,“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等现象仍然存在,在线化、智能化、实时化社会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 市大数据局 | 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 加强数字政府系统建设,促进数据共享开放和政务数字化整合。 | 加强顶层设计,建设提升宁波城市大脑,打造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开展“数据共享开放百日攻坚”行动,举办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促进数据创新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