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摘报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意见摘报(第一期)
  • 阅读:
  • 时间:2021-06-25 15:08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分组审议关于我市旅游经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23日下午,分组审议关于我市旅游经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胡军副主任说,我有两点建议:1.要加强研究。宁波对旅游方面的研究和其他城市相比还是落后的,缺乏系统性。应当从旅游发展的战略谋划到策略支撑、具体落地等,进行综合研究。宁波还缺少相应的专门研究机构或平台,缺少这方面的人才,缺少能提交给领导决策的相关参考资料、数据、方案等。2.提高旅游数据统计真实性、客观性。参照政府提供的一些数据,比如杭州的旅游增加值和宁波差得不多,杭州是1100多亿,我们是将近900亿,其可信度或者说真实度值得怀疑,单看这个数字我们不差的,但与实际可感度不太匹配,我们和杭州的差距不是一点点的差距。这需要通过加强旅游统计创新来体现旅游发展的真实水平,以便在策略指引中应用这些数据。这既是基础性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关键性工作。现在很多部门都借助移动、电信等单位的数据资源来分析情况、支撑决策,研究相关策略和方案,旅游方面也可借鉴。

    印黎晴副主任说,旅游产业作为提振消费的主力军,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开放度高,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结合当前我市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1.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要科学论证、统筹谋划,合理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挖掘、整理、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对重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开展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要编制专项规划,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打破旅游地区分割,加强各地区间的交流、沟通、协作,实行错位发展、合作互补。2.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宣传营销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形成有影响的品牌效应。当前在旅游宣传方面,虽然还有许多可以加强的地方,但我们也在努力,效果也不错。如前段时间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转发的微信短视频——《最好的宁波》,通过无人机航拍的角度,对宁波城市的特色作了很好的展示。通过抖音、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新形式的宣传,有助于提高我市旅游的知名度。3.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当前宁波真正非常知名的精品景区还不够多,建议将景区的开发、宣传与相关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结合起来,挖掘更深、更远的东西,打造有影响力、吸引力的景区品牌。

    伊敏芳委员说,前段时间余主任带领我们赴江西考察旅游业发展,对比江西旅游业发展情况,我认为宁波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低小散”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还未将旅游业发展放到重要位置,没有像江西那样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二是缺少完整规划,宁波旅游业未来发展规划是什么,目前还不是很清晰。三是上下联动还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建议:一是要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要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二是要抓紧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三是要找准落实相关抓手,如召开旅游业大会等;四是做好产业发展支撑,特别是旅游业发展人才的引育。

    何乐君委员说,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但目前乡村旅游很热闹,赚的都是我们宁波人自己的钱。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那就要想办法把外地人吸引过来。吸引游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看景点要便捷,因此建立一个方便快捷的旅游集散中心很重要。建议宁波的旅游集散中心最好选在规划中的宁波西站。其次,要想办法开拓市场,引进有能力、会讲故事的旅游集团,请他们把宁波的故事讲好、挖掘好。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开展积极的运作和推广。再次,建议把梁祝公园收回来。现在那个公园由企业在搞,还收50块钱一张的门票,但是企业搞得不太好,也没什么人去。建议政府把这个公园收回来,做好“梁祝”这篇文章。

    周海宁委员说,宁波线上旅游平台还要更加深入地做一些工作。进一步深入挖掘宁波的文化内涵,可以撰写一些比较优美和具有感染力的介绍宁波旅游、美食和文化的文章,提升宁波旅游的吸引力。

    姚志坚委员说,一是建议明确发展定位。确定战略首先要确定定位,否则就无法凝聚力量。二是建议宁波搞特色旅游应注重两方面:一要体现宁波作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特色,要上大项目,如方特等体验式旅游;二要体现宁波历史文化特色,如浙东文化,将文化作为一条主线持续打造。

    顾卫卫委员说,建议:一是坚持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历史名城这一独特定位,坚持宁波开放的国际化旅游城市定位。二是搞协同发展。旅游事业发展需要交通、文化、城管、宗教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大各方面投入。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旅游发展需要进一步宣传策划、挖掘文化内涵。

    崔平委员说,宁波旅游资源很多,但是已开发的特别有影响力的少。原因是旅游资源过“散”。建议:一是市级层面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统筹力度,旅游经济发展不适合沿袭“县域经济”思路;二是突出重点,市级层面发展旅游经济要有侧重点。

    韩利诚委员说,建议:1.在规划和建设中,明确“海丝古港”的内容,加大对其的旅游建设投入,不能仅停留于口号。并且“海丝古港”就是指历史上的三江口,不能随意扩展到镇海和北仑等地。2.宁波旅游经济发展要抓住山海湖特色,“一个海”,就是沿海,主要是镇海到三门湾等沿海区域;“一个湖”就是东钱湖;“一个山”就是四明山,要开发好。3.加强乡村、街区旅游建设。工业化后期的旅游经济发展趋势就是搞乡村、街区旅游。当前宁波乡村、街区旅游建设雷同化,游客也局限于长三角地区,这是不足。要加强差异性、特色性的规划设计,能够充分体现乡村、街区文化的主体历史定位。

    董国君委员说,一是政府报告中对旅游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不够,应该通过客流量、知名度、收益率、从业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对比来体现有关问题;二是跟厦门等城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像溪口这样的知名旅游景点也面临很多困境,投入不多、景区收益不高。另外,缺少有特色的拳头旅游业态和产品,旅游资源过于分散,形不成强大的旅游态势。建议加大对旅游业市场的研究和规划,找准宁波旅游业的优势和定位,突出顶层设计,持续有力度地推进旅游业发展,走体验式的旅游业态之路。

    焦剑委员说,总的来看,宁波的旅游经济发展和城市的资源禀赋并不匹配,好风景没有引来人流量。打个比方,就像有很新鲜的海鲜作为原料,但因为厨师原料搭配、下锅顺序、火候大小等各种原因,做出来的海鲜味道一般,很多食客吃了一次就不再光顾。我们都知道,饭店各种各样,招牌菜最重要。我认为,宁波把“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作为招牌菜,值得推敲。2018年1月,市里下发了推进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三年内基本建成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是游客总量超过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600亿元。抛开疫情因素,即使以疫情前的2019年为例,宁波入境旅客比重不到1%,境外游客接待数76.2万人次,同比2018年下降9.3%,仅为厦门的六分之一;旅游外汇收入4亿美元,不到厦门的十分之一,同比2018年下降2.65%。这些统计数据里还包括来宁波洽谈生意的境外商务人员。所以,“基本建成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是很不现实的,是把海鲜馆开成了川菜馆。建议抓住新一轮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工作的有利契机,系统构建宁波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真正把海洋文化、佛教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的资源优势利用好,吸引更多没来过宁波玩的国人到宁波走一走、看一看、买一买、吃一吃。

    吴宗良(市人大财经委委员)说,宁波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山有海有湖,自然资源条件比较好,但少有真正叫得响的旅游资源,资源也比较分散。建议:一是加大挖掘力度,整合形成旅游链;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影响力;三是完善配套设施,特别完善景区景点周边食宿,优化旅游体验。

    安学君(市人大农业农村委委员)说,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大的热点,但是目前各地同质化现象严重。建议把河姆渡遗址和阳明学说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旅游文化。

    阮列敏(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说,一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二是建议通过打造精品旅游点来带动整个旅游业发展。三是建议在市级层面加强统筹,比如找专家好好策划条块、线路等方面,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

    王数(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委员)说,近年来,我市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旅游经济提升比较明显。具体有7点建议:1.建立宁波口碑。建议在中小学考核体系中,将参访博物馆人数一并纳入相关指标考核。2.加强旅游规划。建议结合宁波特点,将“南宋生活”体验、“修心之旅”作为规划设计新视角。3.加强旅游宣传。建议加强金牌导游的引进,重视导游的宣传价值;同时,深入挖掘、宣传宁波的旅游价值。4.重视旅游体验感。不少旅游景点二维码介绍很单一,需要娓娓道来的内容填充;同时,建议在全市实现公园卡、自行车卡以及借书卡集成融合,方便市民和外来游客体验。5.关于旅游统计问题。目前,还有好多区县(市)没有参与这项工作,建议用大数据来整理、利用和分析,建立网红店相关数据分析体系。6.关于旅游人才引进政策问题。目前我市没有针对旅游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且各区县(市)对旅游经济的鼓励政策标准是不统一的,建议能够全面统筹。7.关于统筹和绩效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落实旅游经济政策时既要抓全,还要抓细、抓精准。

    李晶(市人大代表)说,旅游是综合性服务行业,内驱力的核心是人,但宁波旅游人才不足,尤其是疫情以来,宁波旅游人才流失率很高,去年达到70%。此外,旅游专业招生难,今年旅游行业运营压力更大,也需要政策支持。据我所知,上海6月17日出台了相关政策。为此建议,政策层面要对旅游行业有所倾斜,大力发展以宁波为目的地的旅游项目,引进旅游大IP在宁波落地。

    宋小赞(市人大代表)说,一是宁波有深厚的佛教文化,比如雪窦山和普陀山正在联合打造“两山文化”,建议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佛教文化和旅游文化IP,吸引全国人民来宁波打卡。二是建议用舞台剧等艺术形式表现宁波文化。三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宁波名小吃,如宁波汤圆、梁弄大糕、奉化水蜜桃和千层饼等,实现地方特色产品的品牌赋能,将门票经济转化成产业经济。四是乡村旅游业方面,因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景区周边发展不足等原因,宁波的民宿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短板。建议倡导“生态的就是好的、自然的就是美的”理念,完善相关政策及配套,更好地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姚小强(市人大代表)说,关于宁波旅游经济,宁波类似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这么密集、这么好的资源,在全国都是非常少的。上世纪90年代我们做了很多保护利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这20年来没有什么大动作,河姆渡遗址基本上没变,研究量不足,渐渐就落后了。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宣传不足,投入不够;二是地方偏,机构级别低,留不住人才。目前,我们正在做河姆渡国家公园遗址规划,应该说是见效比较快的工作。

    赵岚岚(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委员)说,一是统一规划,系统设计住、行、宿、玩等多方面,让游客能“留得住”;二是打造精品,用故事、名人把“点”串成“线”,例如“院士线”,以呈现“宁波之旅”特色。

    张如平(北仑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说,现在我们各方面建设得非常好,交通十分便捷,各个地方的乡村建设也很好,宁波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条件相对成熟。因此,一是要想办法把外地游客,特别是上海人吸引过来。二是要让来宁波旅游变得便捷,要让外来的游客觉得在宁波旅游非常便捷。要衔接好各区县(市)不同景区的旅游线路,这需要旅游部门、发改和交通部门共同协商来解决。三是要解决同质化的问题。市级部门要把各个区县(市)不同的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发掘利用出来,形成不同的旅游特色。如北仑的洋洋东方大港和张人亚党章学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