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项报告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宁波市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3-02-23 17:10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文件


    关于宁波市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上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准备工作,7月份,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越舜带领下,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听取了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统计局等部门汇报,走进代表联络站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经济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全市经济在波动中呈现企稳回升态势,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

    (一)全力稳住经济大盘,主要指标完成进度相对较好。受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上半年经济起伏较大,3月下旬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5月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6月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60.3亿元,增长2.9%,增速高于全国、全省0.4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从城市比较看,经济总量领先青岛的优势从去年上半年的102亿元扩大为190亿元,总量与天津的差距从去年上半年的669亿元缩小至361亿元,进位势头强劲;从结构看,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4%、3.8%和2%,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4.1%,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60.8%,为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5亿元,增长10.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民间项目投资分别增长19.0%、10.4%、16.2%;二季度当季完成投资1281亿元,单季总量创2018年以来的新高。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6322.5亿元,增长11.9%,进出口规模占全国比重达到3.19%,较去年底提高0.14个百分点。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2.2亿元,增长2.4%,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对照年初市人代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2个有数据的指标中26个指标好于预期或符合时序进度。

    (二)助企纾困协同发力,千方百计提信心优环境稳主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助企纾困政策,出台“47+16”稳经济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助力市场主体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上半年累计退减缓税441.1亿元,财政补贴和降费减负兑现补助资金17.9亿元,减免房租6.9亿元,减免涉企收费和高速公路降费6.1亿元。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32.9%和46.7%,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稳步下降。多措并举稳订单、抢订单、创订单,在全国首创以商务包机的方式组织外贸企业外出拜访客户。开展“千名干部助企纾困”服务活动,协调解决困难(需求)2.1万个。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制定5.0版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推进实施108项改革创新举措,全面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上半年,全市新设各类市场主体11.3万户,增长5.1%;累计实有市场主体125.4万户,增长8.5%;新增入库纳统企业527家,数量和增速均为全省第1;新增上市公司4家、申报企业1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129家。

    (三)新兴动能不断积蓄,经济韧性和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抓好甬江科创区等建设,宁波国家高新区在全国排名由15位上升至13位。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制定促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行动方案,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上半年,规上、规下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和3.5%,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2%、5.4%和8.1%,均快于面上工业增速。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258.3亿元,增长16.1%;实现技术交易额186.1亿元,增长29.4%。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0.1%,高于规上工业增速5.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33%。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新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4.6倍,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光缆、稀土磁性材料和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0.9%、24.9%、24.7%和11.7%。深入推进企业创新梯队建设,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734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达611家。加快高端人才集聚,申报国家级引才工程616人,增长62%,新引进大学生7.7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2万人,分别增长4.3%和6.6%。

    (四)切实改善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11.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2%,登记失业人员环比增幅0.61%,增幅全省最低。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239元和25292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71,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温和可控,同比上涨2%。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上半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1.7%,PM2.5年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全域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93.6%,功能达标率100%;整治“低散乱污”企业979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16家。大力推进“除险保安”,完善风险闭环管控的大平安机制,全市刑事案件、火灾事故、生产安全事故数量同比下降11.2%、27.6%、62.7%。

    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当前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突出,一些突出问题需关注和重视。  

    (一)市场主体信心有待进一步提振。受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外部供应链受阻、东南亚国家“抢单”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信心偏弱,主要有三方面问题需要关注:一是投资意愿不强的问题。市经济信息研究中心二季度重点企业监测显示,未来3个月有投资意愿的企业占比仅19.1%,创2016年三季度以来新低,“没有好项目”和“对未来预期不乐观”是影响企业投资意愿的主要因素,分别占其中的38.6%和29.8%。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低于全省平均9.8个和4.4个百分点。二是外贸订单不足的问题。6月全市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45.4%,连续7个月处于收缩区间。经信部门6月底对2518家规上工业企业调查显示,47.7%的企业表示新签订单较去年同期下降,其中17.4%的企业预计下降在20%以上。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对1100家规下小微工业企业调查显示,61.6%的企业认为当前最大的困难是缺少订单。三是开拓市场成本高的问题。调研中一些企业反映,目前受疫情防控政策影响,外派成本持续上升,出入境、签证办理较难,境内外商务往来和参会参展受到较大限制,加剧企业开拓市场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压力。如某企业因业务人员回国隔离时间较长等原因,放弃巴布新几内亚年均经营额5000多万美元的木材进口业务。

    (二)企业生产成本挤压利润。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持续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上半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累计上涨16.8%、出厂价格指数(PPI)累计上涨7.6%,呈现明显的“高进低出”特征;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成本增长15.9%,高于营业收入3.8个百分点,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增速倒挂。尤其是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议价能力较弱,存在“增收不增利”“生产越多越亏损”的现象;相关数据印证这一现象,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0.5%,其中小型企业下降29.8%;小型企业亏损面28.4%,比大型、中型企业分别高出14.4和10.4个百分点。同时,不少企业反映,电价上涨成为成本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某县企业服务中心对106家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98.1%的企业表示电价涨幅在10%-30%。当前,第三方售电公司经营管理、转供电主体搭车乱收费、企业限电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三)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6月当月,前十大工业行业中七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其中烟草、电力热力、石油加工、电气机械等行业降幅环比扩大。6月全市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为47.7%,环比提升3.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全省2.5个和0.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从企业用工情况看,人社部门6月份重点监测企业新增职工1.08万人,同比下降28.6%,稳就业压力加大。从企业用电情况看,上半年全市制造业用电量下降1.8%,扣除镇海炼化、巴赛尔新材料、亚洲浆纸三家大企业,制造业用电量下降4.5%。从企业融资情况看,上半年全市新增企业贷款呈“短期化”趋势,中长期融资明显下降,扩大再生产意愿不强。同时,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两链”问题仍然突出,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不顺现象依然存在。如我市某汽配企业作为上汽集团的二级供应商,由于成品运输不畅,5月当月产值下滑70%。此外,调研还发现,行业领军人才、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无法较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土地等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部分行业承压较大。汽车制造业承压明显并呈现分化现象。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略高于规上工业增速,但占社零总额36.6%的限上汽车销售下降1.3%,拖累社零增速4.1个百分点。旭升、拓普等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企业形势相对较好,传统燃油汽车产品比重较大的企业产值有较大幅度回落。文旅住宿业受到冲击较大,人才流失严重。上半年我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住宿业营业额分别下降17.7%、18.8%、6.7%,有一批酒店、饭店处在难以为继的边缘。市旅游协会对108家品质旅行社开展调查统计,2019年签署劳动合同的从业人员有5072人,现仅剩2000余人,势必影响行业复苏进度。消费疲软导致消费品制造业增长乏力。疫情影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非必需消费有所减少;受下游需求影响,上半年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仅增长2.6%,其中电气机械、金属制品同比仅增长0.7%、1.0%,文体用品、家具制造同比下降2.9%、5.1%。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下半年是打赢经济稳进提质攻坚战的关键期。为持续夯实“稳”的基础、巩固“进”的态势、推进“质”的提升、守牢“安”的底线,针对当前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围绕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推进助企纾困。要持续抓好一揽子政策落实,优化政策集成落地机制,创新便捷兑付机制,加强政策跟踪问效,确保政策应兑尽兑、应享快享。要完善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聚焦重点行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及时响应解决重点企业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库存紧缺等问题,力保企业正常运转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深化“千名干部助企纾困”活动,健全企业反映问题快速协调处置机制,做到分级负责、部门协同、统筹推进,尽最大可能保障企业生产不停、链条不断、产能不减、秩序不乱。要加强政策前瞻谋划储备,结合经济形势变化,择机出台一批确需管用的新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投资创业环境。

    (二)围绕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要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快推进甬江科创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创新供给和成果推广应用。要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实施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布局新基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补齐港航服务业等短板弱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要聚焦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公共服务三大领域,强化重大项目集中攻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要对标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迭代升级政策体系,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三)围绕畅通内外循环,持续拓展市场空间。要全力锻造港口硬核力量,强化港航资源战略布局,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要深入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加大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力度。要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落实外贸企业白名单管理机制,加大商务包机活动实施力度,全力支持企业抢订单、进展会、拓市场。要加快招商工作体制机制调整,做强市级招商主体,完善“双招双引”工作体系,促进外资平稳较快增长。要多措并举催热消费氛围,完善消费券发放方式,扩大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持续提升消费体验。要强化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地实施,坚持“房住不炒”,加强精准分析,适时出台面向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的优惠政策,加快提振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四)围绕共富示范先行,持续改善社会民生。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要抓牢就业大事,打好社保缓缴、稳岗返还、就业补助“组合拳”,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健全灵活就业保障体系。要大力推动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加快打造“医学高峰”。要坚决打好蓝天、碧水、清废、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建设。要打好除险保安主动仗,狠抓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