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文件
关于宁波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市民政局局长 胡 杰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发展全局,关乎百姓福祉。近年来,宁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狠抓《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贯彻落实,围绕家庭、社区、机构“三大养老场景”,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小康型”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打造“甬有颐养”幸福民生品牌。2016年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2018年、2020年我市养老服务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扬,2022年我市养老服务领域质量满意度得分位居全国第六名,并入选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
一、主要工作情况及成效
2021年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将“甬有颐养”纳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点行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强调“城乡社区要把照顾好老人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关心支持养老服务工作,在全国较早、全省率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市政府坚决扛起责任担当,有力有效推进各项工作。
(一)高位推动工作机制健全有力。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为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谋划落实,连续15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市民生实事建议项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围绕贯彻落实《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针对服务设施、服务补助、医养结合、人员激励等重点难点问题,编制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研究出台13个配套支撑文件。市、区(县、市)两级设立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明确了福彩公益金6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近3年全市累计投入养老服务资金17.7亿元,年均增长9.8%,其中2021年投入6.5亿元。
(二)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建成。编制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大力推进城镇养老院、乡镇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机构项目建设,开展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三年攻坚行动,鼓励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全面落实《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规定,新建、已建住宅小区分别按照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15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公共服务设施。全市建有养老机构264家,机构养老床位61931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56张;建有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7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792个,基本实现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全覆盖。启动实施112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00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功能提升三年计划,在城区街道建成44个具备全托护理照料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探索开展社区周边老年人中短期全托护理照料服务,在农村探索推行空巢留守老人集中居住、日间照料等互助养老新模式。
(三)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成效明显。在全省率先实施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和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制度,为16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22.6万名8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50-800元高龄补贴,为25万名老年人购买老年人意外险,为6000户困难老人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2021年起探索建设家庭养老照护床位,鼓励专业养老机构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手段,面向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照料养老服务项目,到今年底将建设1300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实施老年助餐服务“双倍增”计划,全域推进老年“共享食堂”,全市建有148个乡镇(街道)老年食堂和389个村(社区)老年食堂,共有2.3万多名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组织“以老助老”志愿结对,为高龄独居老年人开展巡访关爱。
(四)老年康养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大力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设施或者签约合作,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100%。加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认知症照护专区建设,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58%,新增认知障碍专区床位960张,启动筹建2亿元投入、300张床位的市级认知症医疗康复中心。牵头制定省、市、区(县、市)和乡镇(街道)三级康养联合体建设规范作为全省行业标准,2021年全省康养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市民康医院被评为全省首批康养建设试点单位,海曙区广安养怡院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列为全省建设样板展示点。持续推进以老年人为重点签约人群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管理服务包,全市家庭医生签约老年人超过90万。开展老年人光明、口福、失智老人关爱、老年人营养改善和老年健康“智慧助老”五大行动,惠及约4.5万名老年人。2019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为61个村(社区)的1万多名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抑郁、焦虑及认知功能评估。
(五)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多措并举发展壮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持续完善养老护理人员岗位津贴、入职奖补、培训补贴等激励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学历教育为依托的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线上线下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我市开发建设的“养老护理培训”场景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场景“一地创新、全省运用”,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数字化改革优秀应用。启动养老护理“百千万”专项培训工程,全年开展家庭照护者培训10000人次,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1500人次,老年认知障碍护理培训200人次,目前全市持证养老护理员4858人,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29人,位居全省第一(全省平均27.22人)。
(六)老年文化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分层分类打造老年人终身教育体系,老干部系统依托老年大学开展以离退休干部职工为主的老年教育,教育部门依托各级社区学院(成人学校)开展面向基层老年群众的社区老年教育,民政部门依托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设立老年教学点提供老年群众文化宣教活动场所。全市构建起市级、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养老机构)的四级老年教育机构网络,开办社区老年教育实体班约3000个,经常参加学习的老年人约10万人。
(七)养老服务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卫生健康部门扎实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7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住建部门实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行动,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实施无障碍适老化改造,加快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近三年共有565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改造或新增适老、无障碍设施1008处。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构建了养老服务机构防疫全闭环管理体系和全覆盖监督体系,推进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漠视群众利益问题两项“专项治理行动”。制定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实施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制度,规范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八)数字养老场景建设加快推进。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社区居家养老领域的应用。自2005年全市逐步推进老年人“一键通”应急求助呼叫系统建设,目前全市共有4.5万多户高龄独居或病残老人免费安装“一键通”电话,累计紧急救助和生活咨询等信息服务约100万人次。大力发展智慧化居家养老服务,探索试点通过安装燃气监测报警器、智能水表、黄手环、跌倒报警等,提高对高龄、失能、独居、空巢等困难老人的安全守护能力,覆盖约3000户老年家庭。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甬易养”智慧养老综合平台及核心业务场景应用,首次在全市开展165万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评估,初步形成老年人基础数据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近年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增加和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需求更多、质量更高的趋势,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主要有:
(一)养老服务设施场所配置不均衡。养老服务设施总体布局规划比较完善,但在城乡之间、部分区域的布点配建方面仍不均衡、不完善。部分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用房零散偏小导致利用率不高,老旧小区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较低,服务功能内容相对简单。
(二)养老服务功能水平还不高。医养结合、服务专业、价格适中的普惠性养老机构占比和分布还不够均衡,许多乡镇敬老院设施落后、水平较低。全市264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的32家,医养结合设施配置率低。许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以棋牌电视、文体娱乐等自主活动为主,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功能偏少。
(三)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还不足。养老护理员招人难、留人难,供需矛盾突出,且文化素养、专业水平整体偏低。尽管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护理行业奖励激励政策,但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大,人才队伍高端化明显不足。全市养老机构负责人平均年龄55.6岁;护理服务人员平均年龄53.5岁,大多以进城务工的女性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大中专以上学历不足10%。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和市委的工作要求,以市人大常委会养老服务综合监督为契机,聚焦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完善制度、提升供给、强化监管、创新特色,加快构建面向全体、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一)以长期护理保险为重点,完善养老服务保障制度。深化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救助保障等政策制度,年底前实现重度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覆盖,稳步提高老年人尤其是低收入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聚焦老年人面临失能、残疾、无人照顾等困难时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制度,完善失能老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特殊困难老人巡访探视和家庭适老化改造等政策,研究制定具有宁波特色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
(二)以“三大养老场景”为核心,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围绕家庭、社区、机构“三大养老场景”,按照城乡“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目标,织密老年人身边、床边、周边养老服务网络。持续推进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老年人意外险、高龄独居老人巡访探视和家庭适老化改造。升级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到2025年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个以上社区老年人托养照护机构。推进老年助餐、老年教育、助浴助洁、辅具租赁服务进入社区,丰富普惠型公共养老服务,到2025年助餐服务老人数、应急呼叫服务老人数均超5万人。加快养老机构项目“十四五”规划落地,全市计划新(改、扩)建养老机构65家,新增养老床位约1.6万张,到202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保持50张以上。
(三)以医养康养结合为关键,提升养老服务专业水平。推进“医康护养”一体化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设施或签约服务,增强养老机构照料护理供给能力。每年开展养老护理“百千万”培训工程,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和待遇水平。到2025年,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70%,认知障碍专区床位达4000张,每万名老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32人、拥有认知症床位20张。
(四)以综合监管机制为抓手,强化养老服务行业监管。突出防疫、房屋、消防、食品卫生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健全部门共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注重数字化场景运用和行业标准化建设,打造“甬易养”智慧养老服务与监管平台,提升服务对象、过程、质量等全周期管理水平。积极培育专业养老团队,推动优质公办养老机构专业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探索乡镇(街道)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区域性、一体化运行,提升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水平。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