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项报告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3-05-26 16:05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关于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市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请研究处理〈关于宁波市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审议意见〉的函》(甬人大常办函〔2022〕17号)收悉后,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市级相关部门认真研究,逐条逐项狠抓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以来,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及超预期因素,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稳住经济大盘的系列决策部署,打好经济稳进提质攻坚战,经济实现企稳回升、持续恢复,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7亿元,增长3.5%,增速好于上半年,高于全国、全省;一、二、三季度当季增速分别为5.3%、0.7%和4.7%,呈现“V”形走势,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3.9%、3.9%和3.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0902元和37526元,分别增长5.5%和6.7%。1-10月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0亿元,增长6%;外贸进出口总额10549.1亿元,增长7.7%,其中出口6841亿元,增长9.2%,进口3708亿元,增长5.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

    一、围绕稳主体增活力,加强稳链助企纾困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全面顶格落实国家和省惠企纾困政策,制定出台稳经济接续政策,加快政策配套。推进政策落地兑现,累计为企业降本减负585.7亿元,完成率119.5%,居全省第1,其中依托“甬易办”平台兑付资金271.8亿元,居全省第2;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保费3.5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和一次性扩岗补助14.8亿元;为5.5万家小微企业、5万家个体工商户分别发放信用贷款2280.4亿元和246.7亿元。

    二是推进稳链保畅。持续开展“甬尚优品”直销和“标志性产业链群”百场对接活动,6月至今累计开展产业链群对接活动124场、对接订单226亿元;累计培育省级产业链共同体44家,居全省第1。推进口岸畅通,做好高风险国际客运航班复航准备,预计明年2月前可复航。强化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和跨市协调,累计办理通行证3万余张。

    三是做好助企服务。实施市政府领导挂联协调服务区(县、市)和开发园区工作机制2.0版,累计开展挂联协调服务84次、解决或在解决问题227个。开展“千名干部助企纾困”“百名领导进千企”等各类服务活动,累计走访企业3.37万家、办结问题13378件。组织实施“三稳三提”企业服务专项活动,支持“一企一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政策20余项,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位列全国第5。

    二、围绕促转型拓增量,加快产业动能培育

    一是增强科创能力。1-10月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增长12.5%,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1%,高于面上增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5万件,预计全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左右。高规格启动建设甬江科创区,甬江实验室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启动运行,获批“国家长三角先进材料及器件失效与可靠性验证平台”;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一期)项目基本建成,深海耐压防腐材料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得到攻克。

    二是培育新兴产业。超常规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经济“双万亿”工程,博威、得力等4家企业入围年度省级未来工厂试点,新增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11个,居全省首位,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磁性材料三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通过验收,合计新增数字制造业、服务业企业393家。1-10月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6.5%、6.3%和4.7%,均高于规上工业面上增速。20家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新晋数量居全国第1,101家企业新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累计283家,居全国第4。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以上、总数达5300家。认定四星级、五星级企业391家和110家,方太集团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管理对标现代化标杆企业,2200家企业进入“小升规”培育库。

    三是创建“宁波服务”。高规格召开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总投资超百亿元的12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提升国家物流枢纽能级,传化宁波供应链中心、镇海宝湾智慧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实施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1-10月新增总部企业(机构)86家,累计达605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合发展,新增省级试点8家,累计18家,数量居全省第1。

    四是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扩投资优结构攻坚行动,1-10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33亿元,增长10.3%。推进工业投资“双百”工程,制造业投资增长12.6%,预计全年破千亿。实施“1244”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四级协调会商,推进50个重大项目攻坚,通苏嘉甬铁路、六横公路大桥一期、东方日升、吉利总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城市轨道2号线二期全线建成运营。463个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93.7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谋划推动投融资改革,形成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公共服务、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四个领域投融资初步方案,推广应用PPP、EOD等投融资模式,加快市水务集团污水处置REITs试点。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成立市投资促进署,出台“招大引强”专项行动方案,引进了极氪智能科技、正威国际等一批超2亿美元优质大项目,落户境外世界500强企业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36.7亿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三、围绕扩市场稳外贸,促进内外双向循环

    一是稳住外贸基本盘。全国首创赴欧商务包机支持企业“出海”抢单,开通两批4趟包机,共签订进出口合同和意向合约金额超20亿美元。出台实施RCEP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拓展RCEP市场,1-10月与东盟贸易额增长18.3%。加快建设“一站两仓”新型贸易基础设施建设,215个海外仓面积约占全国的1/6,跨境电商进出口突破2000亿元。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培育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37家,超九成外贸规上企业开展内销业务。

    二是提升消费活力。开展金秋促消费等十大行动,累计发放消费券7期,直接带动各类消费236.1亿元。出台支持直播电商经济发展政策,降低电商平台参与者经营成本。老外滩国家级步行街创建基本完成,水街、韩岭老街入选第二批省级高品质步行街试点。推进数字生活新服务、智慧商圈、特色街区等消费场景建设。1-10月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6.2亿元,增长10.1%;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33.9%。

    三是建设一流强港。深入实施《锻造硬核力量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推动港产城文深度融合行动方案》。宁波舟山港新增集装箱航线14条、海铁联运班列增至22条,1-10月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海铁联运箱量分别增长3.3%、8.1%和25%。528项目围填海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梅山6-10#泊位土建工程全部完成。“数字强港”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搭建。

    四是推进“两区”建设。高标准建设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业务规模达117.2亿美元,领跑全国,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规模增长7.5%,21项改革创新成果入选全省标志性成果。高水平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波兰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加速推进,中东欧中小企业集聚区一期完工。

    四、围绕保民生提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是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打造城乡幸福共富之都,形成21项标志性成果,获评共富领域省级试点5个、最佳实践案例3个,新市民住房保障改革获全省共富试点五星评价。推进“扩中”“提低”行动,梳理提出7大专项9大群体工作举措。推进“数字社会”建设,承担省级试点48项,累计上线特色应用83个,建立9大类收入群体“全面覆盖+精准画像”。获评共富省级试点5个、最佳实践3个。加快四明山、南翼地区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增国家农业强镇1个,4家企业入选国家阵型企业。推进第一批、第二批41个省级未来乡村建设。

    二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施“甬上乐业”计划,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01万。城镇登记失业率1.78%。全国首创“灵活保”专属普惠保险,“灵活就业综合保障体系”获省改革突破奖。全市职工养老保险参保524.3万人,净增缴费7.5万人,居全省前列。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788.3万人,较2021年底净增9.8万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机构扩大至708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83.6万人次。1-10月用于卫生健康、社保和就业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43.2%和25.5%。

    三是推进民生事业发展。拓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35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4.4万个。加快打造“医学高峰”,市第一医院方桥院区开业,推进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原地改扩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项目建设。新改建标准化老年食堂152个,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预计全年每万名老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29人。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8776个。

    四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双碳”工作“1+N+X”政策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推进石化化工、钢铁碳达峰行动。启动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试点,培育推荐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1个、示范性工程2个,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列入亚开行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出台实施《新时代美丽宁波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完成VOCs治理项目676个,实施“甬有碧水”八大攻坚行动,建成31个“污水零直排区”单元,全市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92.6%;整治“低散乱污”企业1113家,19个一般工业固废和12个小微产废企业危废收运点,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1.8%,全市“无废指数”水平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五是全力守牢安全底线。加强疫情精准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高效精准处置奉化5.1、北仑10.13等输入性本土疫情,牢牢守住不发生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强化房地产领域风险处置化解,用好用足“保交楼”政策等纾困工具,推进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风险项目监测和处置。推进安全生产全覆盖责任体系建设,1-10月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0起、死亡53人,同比分别下降46.9%和47%,未发生重特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