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宁波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市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关于请研究处理〈关于宁波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的函》(甬人大常办函〔2022〕23号)要求,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市级相关部门认真研究,逐条逐项狠抓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机制重塑,构建完善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推进落实机制。充分发挥市服务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构建以市服务业局统筹、12家行业主管部门主抓、属地及行业协会等协同推进的“1+12+N”工作机制,促进《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落实落细。二是明确年度任务。根据《行动方案》,围绕“科技服务链、数智服务链、金融服务链、供应链服务、高端价值链和人才服务链”6大链条,梳理形成2023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三是开展服务业“大招商”。各部门和属地联动,探索创新平台招商、龙头企业招商、中介招商等招商模式,制定招商方向和目标企业两张清单,分解企业项目招商指标,初步形成服务业“大招商”机制。四是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2022年实施市级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102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359.05亿元,总体完成率达110.15%,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中国(宁波)跨境贸易数智枢纽港、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顺丰华东创新产业总部基地、乐歌营销研发总部大楼等一批重点优质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稳步推进。五是加强统计监测。创新建立数据统计制度,全国首创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将批发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指标按行业和地区进行分解、监测,按季度进行分析研判,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区分档进行亮晒,促进弱势行业补短强基,优势行业高端发展。
二、瞄准重点环节,着力推进补链强链
一是聚焦平台发力。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创建工作,目前已累计创建生产性服务业类平台6个(供应链服务2个、数智服务4个),2022年整体营收超过1.2万亿元。聚力深化工业互联网发展,初步形成以supOS工业操作系统为基础的“1+N+X”宁波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累计获得国家级工业互联网领域奖项26个,创建省级平台23个、市级平台19个。依托宁波甬江科创区,谋划19.5平方公里的集中连片软件产业集聚空间,有序推动软件产业综合园建设。数字孪生研究院签约落地,新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二是注重主体培育。贯彻落实《宁波市深化改革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建立市县两级联动机制,加快培育总部企业,2022年新增总部企业105家。加快打造以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细分领域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龙头企业+特色骨干企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软件企业梯队。其中宁波均胜电子连续四年入选中国软件竞争力百强企业,宁波吉利汽车研究院开发有限公司列入省软件业务收入前30强。三是推进物流提质。制定《宁波“数字强港”集成改革工作方案》,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港航物流碳监测应用项目(数字港航服务平台)开发,搭建“数字强港”综合服务平台原型,大力推广智慧物流云平台应用。高质量发展冷链物流,北仑(奉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成功列入国家首批创建名单,新增省级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和园区各1家。提升国家物流枢纽能级,推进传化宁波供应链中心、镇海宝湾智慧物流中心等项目投用,开展北部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规划研究。四是落实补短强基。制定出台法律、会计、税务、资产评估等高端专业服务业攻坚行动方案及配套政策,科信、德威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特殊普通合伙,实现证券服务资格宁波零的突破。2022年底,全市律师达到5097人,同比增长18.2%,律师万人比从上年的4.52提升到5.34。五是突出品牌引领。深入实施《品牌战略行动计划(2022—2026年)》,鼓励企业争创“品字标浙江服务”品牌,培育鄞州跨境电商、江北直播电商、北仑数字贸易、海曙翠柏三市里等区域特色生产性服务品牌。实施《宁波市人民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2022年全市各有10家组织分获市政府质量奖和质量创新奖,其中服务业组织分别有3家和1家。
三、强化政策引导,扎实做好要素保障
一是迭代升级人才政策。着眼服务业人才“引育留用”服务保障需求,系统重塑“通则+专项+定制”人才政策体系,出台“一城三地”人才新政30条,同步制定顶尖人才项目支持、青年人才专项等配套政策,人才政策竞争优势明显提升。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建立“随到随评、即评即补”工作机制,开通“10+10”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直通车,新遴选支持高层次人才项目402个,同比增长30.1%,其中科技服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项目入选68个,占比16.9%。二是强化产业金融支撑。开展制造科创提升工程,推动发展投贷联动业务,推进金融集团子公司设立科创基金、宁波通商银行设立全市首家“人才银行”和科创孵化服务中心,探索科创积分融资应用。农银国际设立50亿元专精特新基金。深入推进保险创新,推出“揭榜挂帅”“燎原计划”“公开市场交易”等改革举措,全年落地38项深层次改革创新项目。推动13项“双Q”试点政策措施全部落地,惠及全市264家企业,试点规模“领跑”全国4个试点地区。三是持续深化亩均改革。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决策部署,组织开展2022年度宁波规上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企业参评省“亩产效益”遴选,2022年入选“亩产效益”领跑者名单的物流业和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分别为11家和9家,比上年度增加6家和2家,占全省比重为55%和45%。
四、优化营商环境,全力营造良好生态
一是优化人才产业载体。按照“一核驱动多团组联动”布局,逐步建成以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引领,各区(县、市)特色化、专业化园区协同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宁波模式”。2022年,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批全国首批(共12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获批筹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3家,新建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家。二是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宁波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意见(2022-2035)》,聚焦知识产权全链条、全要素、全场景的数字化改革,开发“1+6+N”体系的“知识产权智保”系统。采用制度和政策相结合的激励方式,推动国内国际服务商标注册。目前全市累计拥有有效服务商标突破10万件,2022年度新增11071件。三是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信用助企作用,推出信用修复一站式服务,增设“线上办理”渠道,建立材料提交、受理、审核、修复、标注、反馈的全程网办机制,实现企业信用修复“零次跑”,累计线上办结信用修复2324件。在全国创新性开展碳资信评价体系建设及金融应用试点,打造“1+1+N”碳资信应用场景,为全国碳资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目前,已有23家企业参与评价,合作银行增至5家,已为4家企业发放2533万元的绿色贷款。四是打造对外开放平台。高质量建设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易跨保”跨境电商综合保险金融模式等14项制度创新获评浙江自贸区最佳制度创新案例,数量位居全省片区第一,28项改革成果入选浙江自贸区标志性成果。纵深推进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试点,集聚离岸贸易企业248家,贸易规模达到130亿美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三位。高水平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2022年组织开展“云甬中东欧”系列活动10余场,成功举办“嗨购中东欧”活动,拉动中东欧商品销售1500万元。2022年中东欧国家进口111.5亿元,同比增长47.5%,占全国比重达5.39%,较2021年提高1.91个百分点。
下步,市政府将紧扣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促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加强统筹谋划,立足创新引领,强化考核推动,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努力营造最优最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