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项报告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3-09-18 09:48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关于《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副市长  杨勇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来,在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大力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以“高水平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全面贯彻执行《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两条例”),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全民健身宣贯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全市上下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各项工作持续在全省领跑领先。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8年的2.29平方米增加到2022年的2.82平方米,实现“10分钟健身圈”。每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4000余场,年参加总人数200余万人次,创建省级先进体育社团24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44.1%,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4.1%。我市被中国奥委会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市体育总会群团改革为全国首例,“宁波市体育现代化社区(村)标准化试点”高分通过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验收。

    一、“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

    (一)聚焦统筹推进,体育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健全

    进一步健全推动全民健身的领导机制,把“两条例”确定的原则和要求贯彻落实到全民健身工作的各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优化调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推动全民健身工作融入共同富裕、健康宁波、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中。整合多方力量,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二是加大政策保障。出台《宁波市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宁波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宁波市新建住宅区室内配套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制定《新建小区室内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和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市委拟出台《坚决扛起“奥运冠军之城”使命担当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三是做好结合文章。将全民健身工作与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相结合,推动高标准配套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同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农村广泛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创新体育体制机制,完善“体育+”和“+体育”融合发展模式,延伸体育产业链条,丰富体育产业体系。

    (二)聚焦优化布局,体育场地设施更加快捷便民

    优化规划布局,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水平,强化场地设施建、管、用闭环管理。一是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建设以承办大型综合性赛事为导向的标志性场馆,围绕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目标,编制实施《宁波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实施“一场两馆”补短板工程,推进奥体中心二期等标志性体育场馆建设。二是打造家门口运动空间。聚焦市民就近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利用闲置空地、存量建筑和城市“金角银边”布局打造“家门口”运动空间,精准破解“百姓健身最后一公里”;推动新建住宅区室内配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74个新建小区实现体育配建,新增室内健身场地21.72万平方米,惠及居住人口约92.4万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完善配套设施为切入点,近三年全市老旧小区共改造或新增体育健身场地3180处,体育健身设施1710处,慢行系统(健身步道等)约70公里;“公园+体育”不断推进,我市300余个公园绿地中,有约190余个公园绿地配备了体育设施,有30多个公园配有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等体育运动场所。三是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持续推进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工作,开放率达100%;大力推动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下发《关于做好全市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恢复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

    (三)聚焦品牌赋能,体育赛事活动更加活力多元

    注重培育多元性、常态化的体育赛事活动品牌,激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一是高水平赛事不断落户。擦亮“奥运冠军之城”金名片,积极承接巴黎奥运会女排资格赛,举办中国—中东欧国际帆船赛、ILCA亚洲(公开)锦标赛、世界女排大奖赛、亚洲举重锦标赛、龙舟世界杯、宁波马拉松等国际国内赛事活动。二是全民参与氛围高涨。做优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周等主题活动,打造一批展示甬城特色、引领健身风尚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和活动,做强市全民运动会、三江六岸健步行、滨海体育嘉年华、少儿体育运动会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三是品牌赛事凸显特色。依托宁波山海特色优势,主办、承办了浙江省生态运动会、“一带一路”国际跑酷大师赛、九龙湖半程马拉松赛、奉化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赛等赛事,促进帆船、帆板、攀岩、击剑、棒球、轮滑等时尚体育项目发展。积极培育自主精品赛事,形成了“一区一品”的赛事发展局面。四是满足多元群体的健身需求。积极打造全龄健康运动型社会,常态化开展面向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育活动。市、区(县、市)、镇街三级赛事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4.1%。形成了“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群众体育特色,为宁波体育强市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四)聚焦人人参与,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优质共享

    不断拓展社会参与面,形成“健康向上、人人参与、凝心聚力”的全民健身氛围。一是积极搭建健身交流平台。体育数字化不断推进,依托“浙里办”,完成对全市34个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实现订场购票、赛事培训报名、健身地图导览等多项功能,约1.1万个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实现了查询、导航功能,80家百姓健身房接入省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人流量约27.6万人次。二是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加强三级体育总会建设,完善体育社会组织激励机制,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分级分类发展。目前共有市级体育社团41个,3A以上达标率62.5%,全市3000多个体育社会组织完成注册备案。积极探索公开征招市级体育社团管理公益性岗位人选,市级体育社团领导班子不断充实。三是创新群体活动举办模式。持续拓展身边的健身指导,发展线上线下全民健身新空间,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健身公益品牌,办好“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和全民健身大讲堂,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开展“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全民健身大讲堂等,线上线下共开设40余个运动项目202期公益培训课,受益近1000万人次。四是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2021年体育产业总产出1057.1亿元,占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值近四分之一,体育产业增加值318.6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9.4%,增幅全省第一,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2%。先后成功培育国家级体育(旅游)等示范类项目 8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乡镇)4个;省级运动休闲乡镇2个,省级运动休闲乡镇培育单位8个;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优秀项目)23个。目前,全市注册入库的体育类机构共6011家。

    (五)聚焦改革创新,体育治理水平更加高效完善

    坚持改革破题,不断提升体育治理工作水平。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体育设施172处,面积达150.8万平方米,有效破解“全民健身去哪儿”难题,重大体育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市奥体中心一期投入使用。一是打造体育公园建设的宁波样板。引进中体集团投资8.9亿元建成国内首个“体育+商业”综合体--中体SPORTS城,利用城市闲置厂房、空地、高架桥下等场所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成潘火体育公园、福庆体育公园、洛克体育公园、东论体育篮球馆、羽航羽毛球馆等体育设施,形成了民间资本参与体育公园建设的“宁波样板”。二是创新体医融合。成立宁波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宁波运动康复中医门诊部投入运营,在全国率先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试点,实施市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综合防控三年行动计划,对全市中小学青少年开展筛查,共筛查62万人,开展公益宣传活动42场,为3054名中小学生提供复查和诊疗服务。三是推进体教融合。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升,目前位居全省第一梯队,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每天校内一小时体育锻炼得到有效保证。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精彩纷呈,建立“校-县-市”三级选拔机制,以赛带练,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的体育协同机制。四是改革传统办赛模式。打破户籍、地域和项目限制,以“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为主题,2019年举办宁波市首届全民运动会,比赛选手以社会公开报名形式参赛,大大激发了市民参赛积极性,参赛198万人次,真正把全民运动会办成了市民的节日。

    二、存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标对表总书记的指示批示精神,对照“两条例”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我市的全民健身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全民健身的体系机制尚待完善。与《条例》相配套的各类规划制度有待完善,部分区(县、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公共场所配套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管理等市条例规定配套制度目前尚未制定。部分区(县、市)还没有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者领导小组机构,部门联动协同、社会合力推进的“大体育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全民健身工作财政投入、体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等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全民健身的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展。

    二是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亟待提升。2022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82平方米,虽然较往年相比有较大提升,但仍低于同类型城市,人均体育用地仅为0.37平方米、只达到国家标准的一半。全市“一场两馆”覆盖率4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运营、维护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场馆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一些村社健身设施存在陈旧损坏、维护滞后等问题。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特别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还不够理想,开放场地还存在使用效率不高、开放时间较短等情况。

    三是全民健身的服务供给还需优化。赛事活动特色挖掘还不够,缺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品牌赛事。赛事活动市场化和商业化程度不高,主体不够多元,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健身指导专业水平还不够高,基层体育工作力量薄弱,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缺乏,体育指导员履职积极性不高,缺乏行之有效的考评奖励机制。体育社会组织力量还不够强,基层村社体育组织相对薄弱。科学健身场景建设还任重道远,“互联网+体育”模式尚待探索优化。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步,我市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省市全民健身“两条例”,紧紧抓住承办亚运会有利契机,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擦亮“奥运冠军之城”金名片、打造“运动宁波”城市品牌,奋发奋力,争先创优,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贡献力量。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领导,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制订本地区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工作落实落细。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做好引领示范。要完善多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工作机制,形成部门联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改革创新。要深化体育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全民健身地图,加快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一张图、一件事、一指数”等场景应用,实现全民健身一站式服务、一码通行。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完善市体育总会治理架构,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指导和服务,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完善社会力量办体育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全民健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营、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壮大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力量。

    (三)强化激励保障。要加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各地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体育发展经费投入机制。要科学编制市、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和评价制度,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用地供给。加大体育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形成符合体育强市建设需求的体育人才支撑体系。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