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宁波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4-11-13 09:47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关于宁波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市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请研究处理〈关于宁波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函》(甬人大常办函〔2024〕4号)收悉后,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市级相关部门逐条逐项认真研究,并抓好贯彻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完善培育体系,优化工作机制

    (一)谋划完善政策支撑,加大综合扶持力度。一是谋划增量政策。按照省、市党委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和相关会议精神,学习研究《浙江省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同时借鉴国内先进城市典型做法,研究吸纳“硬核”内容,进一步谋划完善“宁波举措”。二是统筹政策工具。结合我市《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政策意见》重构研究和制造业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契机,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给予过程导向的引导支持,对“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融资促进、数字化转型等全方位支持。三是完善政策绩效评价。进一步强化重大政策事前绩效评估,促进各有关部门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助力把好财政政策决策关。

    (二)持续开展梯度培育,扩大优质企业基数。一是提前布局推进。按照工业“六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等“专精特新”产业导向,结合我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布局和企业动态监测情况,在全省率先启动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指导和跟踪服务。今年以来,已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756家,全市总数达到4596家,覆盖全市近四分之三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宁波市“专精特新”企业257家,全市总数达到2116家。二是深入一线服务。结合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以“稳榜在榜升榜”为主题,一季度以来在全市开展7轮基础实操培训和“一对一”辅导,实地赴重点培育企业开展全覆盖辅导服务,全力推进我市“小巨人”提质扩量。

    (三)优化联动工作机制,汇聚合力精准发力。一是突出重点产业导向。制定《宁波市现代产业体系标志性产业链“链长+链主”机制工作方案》,对照“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培育产业链,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对原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进行迭代升级。二是精准锁定培育企业。组建市县“专精特新”培育攻坚工作专班,探索并推进跨部门评价指标数据协作机制,通过发明专利、科研项目、人才计划等多维度、多来源数据交叉验证,确保培育对象精准。三是探索政社协同。联动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等下属单位和重点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园、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资源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护航企业成长。

    二、聚焦创新体系,锻造硬核实力

    (一)紧盯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企业核心能力。一是不断提升创新整体势能。深入实施“科创甬江2035”战略协同计划、关键技术突破计划、生态育成计划、重大示范计划四个类型项目,超常规力度投入科技创新,密集谋划建设创新平台。二是坚持重大项目引领。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级项目,进一步加大其对承接国家、省战略科技任务的支持。根据省科技厅公布的《2024年度“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我市共有39个项目入围,承担数量较去年大幅增加,其中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参与项目11个。三是优化“产学研用”生态。深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分类分级管理机制改革,推动我市研究院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行、全链条管理,全力解决研究院建设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的支撑作用,依托市科技创新专项保险补贴机制,支持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创新产品、“三首”产品首试首用,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供保障。四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编制印发《宁波市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评价体系指引(试行)》,加快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和企业上云上平台等“三个全覆盖”,加强评价体系解读和宣传引导,指导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工业互联网企业等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本地服务体系。一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和专利申请创新主体精准管理名单制度,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的品牌保护,重点打击傍名牌、仿名牌等不法行为。推进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开展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保险,打造“保险+维权+服务”的知识产权保险模式。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头雁”工程,指导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专精特新”企业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专利开放许可和转移转化本地化服务体系,以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产业联盟为依托,构建高质量专利池,并加快转化运用。三是推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能力提升。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进我市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三)落实税收惠企政策,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一是精准推送相关税费政策。建立纳税服务部门主导、各业务部门主责的横向协同工作机制,对税费优惠政策精准推送实施清单化管理,分级落实、分时推进。今年以来已通过征纳互动平台向1.3万户企业精准推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向7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精准推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广泛开展政策辅导。结合企业汇算清缴申报需求,制作各类政策讲解图文和新闻信息,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小班化精细辅导,帮助企业解决研发费用政策享受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三是确保政策实施见效。针对先进制造业加计抵减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纳税人精细定制“一企一策”服务锦囊,定期对精准推送、政策落实、风险应对等情况开展监督,确保政策全覆盖、无死角。

    三、强化保障体系,护航企业发展

    (一)加强各类人才引育,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一是积极打造“奔甬而来”招才品牌。重点聚焦“361”重点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举办新春万企引才月活动、宁波人才日、高洽会等重大人才活动,针对性举办重点产业行业特色专场招聘会,常态化为企业引才搭建平台渠道。举行2024宁波人才日青年人才专场洽谈会,帮助31家“大优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推出各类岗位385个,达成求职意向300余人次。二是创新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出台《人才赋能“单项冠军”“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赋予“专精特新”企业高层次人才举荐权,举荐人才的年工资性收入近两年均超过200万元、100万元,且在管理创新、技术革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在职人才可认定为拔尖、高级人才,享受相应的人才服务政策。三是加快技能人才培育。指导高校依据宁波市“361”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深化校企合作,研究起草《加快推进在甬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的方案》,为“专精特新”企业培养工程师和储备人才提供更大支撑。

    (二)加强多维度金融支持,引入企业发展“活水”。一是完善融资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照“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开展全覆盖式的精准对接,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提升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获得感和便利度。截至一季度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7705.6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053亿元,同比增长39.8%。二是优化针对性信贷产品。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满足“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求。如构建推广“甬科E贷”产品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适配度更高、利率更优惠的信贷产品,尤其鼓励为“专精特新”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三是发挥金融机构催化孵化作用。出台实施《关于促进宁波股权投资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股权投资机构投小投早投科技。发挥国资基金“以投带引”的产业招商和资本聚集功能,围绕全市战略发展目标,聚焦国有企业主责主业,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优先投向“专精特新”企业,一季度市属企业基金投资22个项目,其中菲仕技术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重点投资对象。四是强化上市梯队培育。深入实施“凤凰行动”宁波计划,今年以来全市新增上市公司2家,其中1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直接融资金额为3.86亿元;另有辅导期企业64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

    (三)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统筹优化企业发展空间。一是加强制造业用地精准供给。实行“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统配年度计划用地指标、用林用海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等,积极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用地空间。二是持续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供而未用”土地利用和闲置土地处置,支持优先用于“专精特新”企业用地。截至今年一季度,11个示范片区已累计启动工业用地整治区域1264.14公顷,开工工业用地整治项目57个,完工项目22个,验收项目21个,实现低效建设用地整治盘活1.13万亩。三是认真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通过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灵活供地方式,依法依规优先保障“专精特新”企业用地需求。四是提留专项强化资金支持。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提取0.5%作为“腾笼换鸟”专项经费,2024年市本级拟下达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用于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完善、工业区块改造、企业帮扶提升等工作。

    (四)优化“专精特新”发展环境,推动涉企服务“一站集成”。一是推进企业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转。市、县两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全部挂牌运行。市企服中心按照“一窗两类十板块”规划布局,设置1个综合引导窗口、专项类和兜底类2类服务以及项目、政策、金融、人才、法治、科创、开放、知识产权、数据和兜底等10个服务板块,实现涉企服务“一站式”综合集成。二是建成线上企业服务平台(1.0版)。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宁波平台搭建宁波企业服务专区,初步实现项目服务、政策服务、金融服务等9大服务板块的线上运行,并上线14个企业全生命周期33个企业办事主题和宁波特色涉企服务,提供菜单式服务。三是深化涉企政策解读推送。依托“企服通”平台的政策解构、精准推送等功能特长,优化推广“政策计算器”应用,将3500余项惠企政策以最小颗粒度分解形成200余个标签,形成适配政策5.5万条,累计服务企业1.4万家。四是搭建用好对外展示平台。对中国(宁波)工业装备博览会、宁波国际汽车零部件及售后市场展览会等高能级展会组织举办给予补贴,积极筹备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参展,搭建“专精特新”企业对外展示平台,推介典型企业和优质产品,加大对企业开拓市场的服务力度,持续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