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项报告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2022年度市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4-02-20 15:24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文件


    关于2022年度市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

    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杨馥源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度市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关于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企业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国有资产基本情况。截至2022年底,全市国有企业共计1861户,资产总额29673.74亿元,同比增长18.35%;负债总额19606.32亿元,同比增长18.08%;净资产总额10067.42亿元,同比增长18.87%;国有资本总量9238.97亿元,同比增长19.66%;资产负债率66.07%,同比下降0.09%。全年营业收入2112.38亿元,增长24.62%,利润总额72.01亿元,下降11.61%。

    市级国有企业共计616户,资产总额8298.58亿元,同比增长16.16%;负债总额5006.47亿元,同比增长16.61%;净资产总额3292.11亿元,同比增长15.49%;国有资本总量2619.41亿元,同比增长14.12%;资产负债率60.33%,同比上升0.37个百分点。全年营业收入1259.17亿元,增长27.80%;利润总额104.61亿元,增长18.11%。

    其中:市属企业565户,资产总额6310.57亿元,同比增长19.25%;负债总额3800.57亿元,同比增长18.99%;净资产总额2510.00亿元,同比增长19.64%;国有资本总量1948.17亿元,同比增长18.21%;资产负债率60.23%,同比上升0.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97个百分点。全年营业收入1193.67亿元,增长28.82%,利润总额99.75亿元,增长22.12%。其他市级部门监管企业29户,资产总额704.68亿元,同比下降3.79%;负债总额424.83亿元,同比下降7.54%;净资产总额279.85亿元,同比增长2.52%;营业收入2.33亿元,同比下降45.69%,利润总额亏损0.06亿元,同比下降116.22%;功能园区国有企业22户,资产总额1283.33亿元,同比增长14.64%;负债总额781.07亿元,同比增长22.08%;净资产总额502.26亿元,同比增长4.71%;营业收入63.17亿元,同比增长16.21%;利润总额4.92亿元,同比下降24.54%。

    全市国有资本境外投资设立企业20户(一级企业1户,各级子企业19户),其中:市属境外企业17户,资产总额71.67亿元,净资产60.67亿元,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7.03亿元,利润总额2.85亿元。主要分布在香港和美国及东南亚等地。

    另外,市国资委还持有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60.84%股权和浙江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22.32%股权,合计享有权益659.81亿元。

    (二)资本的投向和布局情况。按产业分类,市属国有资本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占比分别为95.02%、4.55%、0.43%。按行业分类,市属国有资本投入涉及17个行业,前四大行业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占比分别为56.65%、15.30%、10.26%、4.17%。按功能板块分类,市属国有资本布局交通设施、现代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科技创新领域,占比分别为41.42%、39.14%、15%、3.16%、0.52%。

    (三)国有资产处置和收益分配情况。2022年,市级国有资本收益收缴19.65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25.82%,其中:市属企业利润收入11.90亿元,省海港集团分红款6.51亿元。叠加上年结转0.31亿元,可用资金合计19.96亿元。划转一般公共预算5.90亿元,完成预算支出11.25亿元,结转下年2.81亿元。

    二、企业国有资产运行和改革情况

    (一)国有企业运行情况。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服务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压舱石”作用,勇扛发展使命,强化战略功能,展现更大担当。

    一是有效投资提速放量。全年累计完成有效投资1027.32亿元,完成率120.4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10.23亿元,投资完成率117.68%;股权投资317.09亿元,投资完成率127.11%。多个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建成投用,环城南路西延、西洪大桥等建成通车,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轨道交通7、8号线一期加快建设,市域铁路象山线和慈溪线、六横大桥一期等开工,葛岙水库建成蓄水。国有基金引导功能有效发挥,打造“国改基金+市场化基金”国资基金群,全年完成出资46.5亿元,战略投资极氪汽车、甬矽电子二期、荣芯半导体等新兴产业。

    二是“三资三化”稳步推进。开展全市国企盘活存量资产专项行动,成立存量资产盘活及REITs推进工作专班,建立盘活项目储备库。全年完成盘活处置项目33个,账面价值51.04亿元,回收(融资)资金47.7亿元。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市水务集团、浙江华展启动上市,杭州湾大桥公募REITs项目稳步推进,新增上市公司2家,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至6家,资产证券化率提升至42.45%,8家市属企业入选宁波市拟上市企业培育库。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8个重点项目获批额度95.69亿元,占全市66%。积极运用CMBS、CB、REITs等新型直融工具,截至2022年底,市属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达34.87% ,综合融资成本4.17%,同比下降0.25%。

    三是创新驱动加速发力。甬江实验室、鲲鹏产业园、甬江软件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加快布局,组建宁数科创集团,“城市大脑”“产业大脑”和宁波市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运营日趋完善,市超算中心一期建成投用。60项数字化改革成果获21项省级以上荣誉。“宁波国资大脑”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典型案例。科技投入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研发费用支出在考核中全额视同利润,2022年市属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6%,较2020年增加2.8个百分点。

    (二)国有企业改革情况。坚持以市场化为方向、以对标一流为路径、以激活动能为目标,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资国企改革动能势能持续增强。

    一是公司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党委前置研究重大事项制度全面落实。董事会进一步配齐建强,13家市属一级企业以及143家各级子企业董事会实现应建尽建,9家市属企业集团总部董事会实现“外大于内”,共选聘专职外部董事3名、兼职外部董事30名。深入推进董事会授权工作,在依法保障经理层行权履职的基础上,实现决策质量与效率有效统一。宁波交通检测公司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优秀等级,宁波开投集团等2户企业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标杆企业,宁波能源集团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公司治理示范企业。

    二是“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面完成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签约,员工公开招聘比例达到100%,市属企业新聘任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达到30%,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比例均达到2.5%以上。在省内首次推行实施企业副职薪酬差异化改革,强制拉开各市属企业负责人薪酬差距,差距达1.94倍。市属一级企业全部完成中长期激励实施方案,在多家充分竞争子企业开展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成等中长期激励机制试点。

    三是混改质量有效提升。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比例达65.8%。深入实施“三江汇海”混改计划,聚力打造宁波特色混改品牌,已有3批8家企业入围,相关企业实现活力和绩效双提升。修订市属企业混改操作指引,制定差异化管控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实现深度经营机制转换,有效发挥股东积极作用,形成对股权多元化企业差异化精准化管理新模式。

    (三)国有企业监管情况。深入贯彻落实国资“一盘棋”、以管资本为主转变职能等要求,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不断提高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是数字化监管水平全面提升。迭代升级宁波国资综合监管平台,国资监管日常工作在线化率达90%以上。启动市属企业大额资金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完善阳光采购平台建设,市属企业采购项目实现“应上尽上”,全年累计成交项目2969宗,成交金额103.79亿元,节约资金9.13亿元,节资率8.09%,“阳光采购”入选省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场景“一本账”。

    二是综合监督效能不断增强。全面加强法治国企建设,开展合规管理试点,公司律师制度实现应建尽建。做精做细外派专职监事工作,持续提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修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核准项目资产评估值134.96亿元,评增92.25亿元。加强企业内审工作监督指导,强化审计整改闭环,出台《市属企业审计整改管理办法》。健全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1+3”违规经营投资制度规则体系。

    三是企业风险防控更加严密。构建债券风险联合监测机制,每季度开展全市国企债券风险监测分析,进一步提高企业风险管控和预警能力水平。加强超股比担保等特殊事项资金安全监管,严格落实风控和反担保举措,重点关注贸易类企业供应链业务安全。同时,加快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开展“除险保安”专项行动。

    三、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202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市属企业坚持服务大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发挥民生保障主力军的作用。

    (一)城市运行保障有力。税收贡献方面,市属企业全年缴纳税收61.66亿元,同比增长42.40%。水电供应方面,全年供水量7.01亿吨,同比增长3.33%,污水处理3.48亿吨,增长5.56%;全年发电15.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98%。燃气供应方面,始终确保气价稳定,全年供气11.44亿方。农副产品供应方面,守好“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年供应量超193.11万吨,同比增长1.22%。公交保畅方面,地铁公交客运量超3.69亿人次。“双碳”建设方面,出台《宁波市属国有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公共建筑屋顶光伏“宜建应建、应建全建”,共建成屋顶光伏面积16万平方米,装机容量1.7万千瓦。

    (二)纾困解难敢于担当。贯彻落实国企减免房屋租金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减免房租7.83亿元,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1466户。实行用水、用气“欠费不停供”。贯彻落实清欠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工资等要求,确保民企款项、工资“零拖欠”。加大稳就业力度,推出岗位2870个,实际到岗2504人,其中应届生918人,同比增幅123.36%。凝聚疫情防控国企硬核力量,开投集团48小时建成奥体中心方舱医院,城投公司7天建成首批健康驿站,商贸集团12小时建成投运全国首个方舱蔬批市场。

    四、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企的整体能级亟待提升。与上海、深圳等地国企相比,我市国企在总体规模、营业收入等各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区(县、市)国企“低小散弱”问题突出,国有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还不够高。

    (二)企业经营机制有待优化。市场化经营决策机制还不健全,投融资模式创新不足,授权放权制度改革需持续深化。资本运作能力和效益亟待提高,容错纠错和免责机制需根据市场形势变化不断优化。企业向市场要效益、以效益拓市场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尚需巩固强化。

    (三)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弱。缺乏尖端研发团队和“卡脖子”技术攻关能力,高端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有待持续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在服务宁波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支撑不足。

    五、新一轮国企改革简况和下步工作举措

    今年6月,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深化国企改革 助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拉开了全市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序幕,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属企业重组整合按时完成,相关资产划转和人员转隶基本完毕。改革后,国资布局更加协调,形成“2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10家产业集团+1家资源要素保障平台”的发展新格局,企业主责主业进一步聚焦,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班子结构更加优化,首次将国企人事安排以区县换届思维整体谋划,企业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下降3.2岁,首次配备80后总经理及90后班子成员,经营班子中专业化干部占比81.6%;总部机构更加精简,职能部门共计减少8个。企业层级原则上压缩至三级以内,同一级次相同业务板块公司原则上只保留一户。

    下步,市政府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国有经济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和功能定位,以高水平国企改革推动全市国企高质量发展,为宁波“打造市域样板、争创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作出新贡献。

    (一)全力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落实落地。以创建一流企业行动作为当前及下一阶段国企改革发展的关键抓手,全力推动改革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提升一流战略支撑能力。聚焦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战略安全等功能,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快培育创新驱动新引擎,提升一流市场竞争能力。围绕5大重点领域和10个主攻方向超前部署,大力推动国有企业在原创技术研发投入、高能级科创平台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育、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加快打造要素集聚新模式,提升一流资本运营能力。加快企业集团内部深度优化整合,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使各类资源要素向主责主业集中。实施全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力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实现倍增。四是加快重塑提质增效新机制,提升一流管理治理能力。推动国企体制机制重塑,加快形成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

    (二)全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强化战略功能,展现更大担当。一是抓有效投资提质扩量。坚持项目为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强化项目前期谋划,推进新建、续建省市重点工程和“千项万亿”项目全面提前提速提量,以有效投资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助推全市经济平稳增长。二是抓招大引强落地见效。瞄准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链方向,主动加强与央企、省企靶向精准对接,以市场化方式主动吸引整合央企、省企优质资源落地。推动与优秀民企深度合作,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与各类市场主体融合发展。三是抓数字经济先行先动。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赋能政务服务、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围绕数字经济“一城四高地”建设,在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产业发展等方面聚焦发力。

    (三)全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基础上,进一步拉高站位,积极助力全市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提升。一是抓好新兴产业引投。出台基金管理办法,构建架构体系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的国资基金群,发挥国有基金“以投带引”的产业引领作用,推动80%以上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推进能源资源保障、装备制造、交通基础设施、大宗商品交易、供应链服务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经济深度融合。三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推进甬江软件产业园、胜遇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加快实施超算中心二期等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聚力打造新型国资高端智库,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全力提升企业发展质效。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入激发企业经营活力。纵深推进“三江汇海”差异化混改重点支持计划,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分层分类考核监管,优化中长期激励政策,探索更多灵活的激励方式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二是加快推进存量资产盘活。常态化推进“三资三化”工作。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分类分批注入市属企业,通过公募REITs等资产证券化手段盘活更多存量资产,形成有效投资循环。三是着力构建风险防控体系。以经营性现金流指标为导向,强化有利润的收入和有现金流的利润。深入开展亏损子企业治理专项行动,消除一批竞争性领域存量“出血点”。加强金融、资金、法律等风险防范,牢牢守住债务风险底线。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