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项报告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4-02-20 15:45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文件


    关于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林伟明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就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减污降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202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宁波市“无废城市”建设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全方位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标准打造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宁波样板,全面助力我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

    2022年,我市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全国共计149个城市和地区),获评浙江省级首批四星级“无废城市”,全省仅三个,为当前最高星级;全市10个区(县、市)中,1个获评省级四星级“无废城市”,6个获评省级三星级“无废城市”,获评星级“无废城市”的区(县、市)数量全省第一。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领导重视,全方位强化“无废”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以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强化水、气和固废的协同治理。市政府成立以副市长为组长、市级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专班,建立调度通报等8项工作推进机制,压茬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市人大、市政协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重要监督内容,有力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市纪委制定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问题清单,坚持定期督导。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我市先后制定了《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3部涉固体废物地方性法规,累计印发实施40余项涉及各类固体废物政策性文件。印发《宁波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梳理形成工作、任务、项目、责任等“四张清单”,发布全省首个区县级“无废指数”,优化提升全市“无废城市”建设水平。三是健全要素保障。市财政累计安排20多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对获评浙江省星级“无废城市”的区(县、市)进行奖补激励。深入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创新攻关行动,聚焦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领域,累计支持项目1300余万元。

    (二)统筹推进,多领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1.以绿色低碳为核心,发展“无废工业”

    一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示范创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累计创建三星级以上绿色工厂686家,完成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12家。试点开展镇海炼化“无废石化基地”建设,推进减污降碳标杆企业创建。二是拓宽综合利用处置途径。基本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全量利用,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9.70%。推进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废,缓解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出路难题。积极推进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危险废物利用产业链,试点推动2个“点对点”定向利用项目顺利落地。全市危废总处置能力达到346.1万吨/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100%。三是优化分类收运分拣体系。持续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收运体系提质扩面,全市累计建成22个一般工业固废和13个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分拣中心,覆盖企业8万家。推行一般工业固废电子转运联单管理制度,迭代升级全市收运平台系统,强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运监管。

    2.以生态循环为宗旨,发展“无废农业”

    一是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深入推进“肥药两制”改革,累计创建228家“肥药两制”改革省级农资店,培育2765个改革示范主体。积极推广应用配方肥,2022年推广配方肥6.4万吨,化学农药施用量亩均下降幅度7.18%。二是完善收储运体系建设。加快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建设,大力培育秸秆收储运服务主体,构建县域全覆盖的秸秆收储和供应网络。探索推广农资销售渠道等3种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设立县级收储中心6个,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103.6%(含往年贮存量)。稳步推进农膜回收工作,农膜回收率达97.25%。三是提升资源利用处置水平。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国家重点县建设工作,聚焦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扶持,打通秸秆离田利用瓶颈,2022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32%。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

    3.以绿色理念为先导,倡导“无废生活”

    一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6.7%,入选首批“国家绿色出行城市”。开展“无废社区”、“无废饭店”、“无废家庭”等无废细胞创建,以点带面,引导公众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健全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持续深化示范创建,累计创成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683个、分类示范村119个。积极打造“4+X”生活垃圾大分类体系,在生活垃圾“四分类”基础上,推进装修(大件)垃圾、园林垃圾等分类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分类智治管理,构建垃圾分类监管服务系统,打造垃圾分类治理“宁波模式”,实现生活垃圾源头精准分类率超80%,垃圾分类成效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三是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入选首批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全市城镇居民小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推动世行二期全品类智能箱落地,创新“搭把手”智慧回收模式,逐步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废旧产品回收体系建设。

    4.以全程管理为主线,发展“无废建筑业”

    一是推广绿色建筑技术。严格执行绿色施工标准,推广应用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100%。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试点装配化装修,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7%。二是规范建筑垃圾收运处置。发布全省首个建筑垃圾运输全过程管理的地方标准,严格落实建筑垃圾“一备案一核准”制度。全面应用建筑垃圾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建筑垃圾智能化电子转移联单功能,完成建筑渣土从“乱”到“治”、从“治”到“智”的全面转型。三是健全建筑垃圾利用产业链。建立健全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机制,公布宁波市第一批再生建材应用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大力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认定并提供税收优惠,2022年,我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8.77%。

    5.以数字变革为手段,优化固废智能监管

    一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集成场景应用平台建设。健全多部门废物协同管理机制,推进“1+9+N”集成应用框架体系建设,迭代升级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应用场景,基本实现危废全流程闭环监管和风险预警。二是提升数字监管能力。全面推行应用“浙固码”,逐步实现危险废物“一码集成、一链贯通、一键追溯”。迭代实现机修危废协同管理,推动完善协同监管体系和成果共享机制,实现机修订单从开始到废物产生全过程监管。三是加强固体废物监管执法。开展固废双随机执法监管,实施“绿剑”系列打击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将重点产废单位、危废处置单位等作为专项行动打击重点。2020年以来累计办理涉固体废物环境违法案件368件,处罚金额4021万元,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

    (三)创新驱动,多维度打造社会共建格局

    一是形成立体宣传体系。全面塑造为民、亲民、惠民的“无废城市”共建宁波品牌,通过新闻发布会、甬上直播间面对面专访、线下主题宣传活动、主流媒体报道等形式,广泛普及“无废”理念,构建全民行动体系。二是多元建设“无废细胞”。牵头完成浙江省“无废工业园区”等3个细胞建设指南修订,创新打造象山亚帆中心“无废亚运场馆”示范点,累计建成1389个“无废细胞”,走深走实“无废”群众路线。三是打造“宁波特色”案例。宁波市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应用和江北党建引领“无废城镇”建设2个案例入选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镇海地沟油变航空煤油等8个典型案例入选省全域“无废之窗”,宁波石化“无废工业园区”等9个“无废细胞”入选省百优“无废细胞”。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高水平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有待提升。“无废城市”建设相关责任部门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完善。“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和建设氛围需进一步提高,无废城市”立体宣传体系有待完善。“无废细胞”建设类型仍需进一步拓展,全社会共同参与工作需持续强化,“无废城市”建设公众满意度仍需持续提高。

    (二)高质量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还需加强。2022年我市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为0.210吨/万元,同比增长2.12%,暂未达到目标值,主要与我市产业结构有关。我市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61.07%,与省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80%的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垃圾焚烧飞灰、铝灰资源化利用等补短板项目亟需推进。

    (三)高标准健全固体废物收运体系仍需完善。小微产废企业危废收运体系和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企业覆盖面虽已达到省定目标,但是实际收运量仍有待提高。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分拣场地需加强规范管理。农业废弃物回收仍存在问题,如小包装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难度大。固体废物非正规露天堆放时有发生,问题发现和整改闭环机制尚需完善。

    四、下一步工作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省、市生态环保大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宁波“无废城市”建设,打造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标杆城市,努力绘就生态都市、大美宁波的魅力图景。

    (一)齐抓共管,推动建设责任落实。充分发挥“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作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及时交流梳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无废城市”建设短板,协同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二)补齐短板,重点聚焦薄弱环节。聚焦“减量化”,加大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发展,鼓励电力企业采用高品质燃煤,积极推进煤电机组清洁化利用改造,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强化资源高效利用,切实降低工业固废产生强度。着力“资源化”,积极推进“点对点”危险废物定向利用项目落地,构建危险废物利用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全市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降低企业危废成本,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向发力。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铝灰等资源化利用补短板项目,建立每月进展调度机制,全面推进项目落地投运,切实降低危险废物填埋处置率。

    (三)扩大优势,持续提升建设强项。推进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深化绿色示范创建,加大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村、示范片区创建力度。实施精准精细分类,提高低价值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分出比例,有效提升分类准确率、参与度。探索推动一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收运“三网融合”,重点推进世行贷款二期全品类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箱扩面升级。加快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打造功能完善、能力匹配、标准规范、装备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四)数字智治,拓展固废智慧管理。充分利用宁波市“无废城市”建设集成场景应用,发挥实战实效,逐步实现固废“源头管理精细化、贮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控信息化、能力配置科学化”,助力提升固废闭环监管能力。利用数字遥感技术开展非正规固废堆放点的遥感监测工作,完善问题发现和整改闭环机制,实现固体废物长效监管。

    (五)共建共享,营造全民共建格局。及时总结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创新细胞类别,结合我市众多大型展会,积极打造“无废展会”,推动“无废细胞”建设多样化发展。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构建全面立体的“无废城市”宣传教育体系,营造建设氛围,培育“无废”理念,打造全民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格局。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