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项报告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我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工作情况的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4-02-20 15:49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文件


    关于我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民宗局局长  金黎萍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工作情况

    我市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自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为目标,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2021年9月14日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的设区市代表作经验交流发言,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会10月26—27日在我市召开,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邱启文出席会议并讲话。我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的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民族工作体制进一步完善。一是抓好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并做好会议精神传达贯彻,在全省率先高规格召开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从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推动我市民族工作继续走在前列、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等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出台实施意见。2022年制订出台《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宁波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三是完善领导体系。健全完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小组等,完善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民族工作网络,宣传、统战、公安、民宗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初见成效。一是打造宣传教育载体。打造有宁波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建成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和丰工人运动纪念馆等2家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与浙江万里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2家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2年基地研究成果数量居全省首位,其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研究成果获省委统战部邱启文部长批示。二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内容。在2022年第五期周末知行学堂上,市委领导亲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专题辅导课,共有市、区(县、市)、镇乡(街道)三级1400余名干部参加。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宁波故事,每年举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年均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余场,覆盖各族群众40万余人次。三是抓住关键人群。着力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讲解、书写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亲近中华经典、传承优秀文化、抒发家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三)全域推进创建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水平持续提升。一是构建创建体系。形成了分类指导、分级培育、体系规范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体系,目前全市共有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1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数量居全省首位,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培育单位分别有44家和84家,形成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基层单位“四级联创”格局,重点打造了4条民族团结进步精品示范带。二是培育品牌矩阵。培育“之江同心·石榴红1”品牌项目124个,其中“米娜工作室2”经验得到孙春兰同志批示肯定,“幸福石榴籽”——文化润疆“五观”教育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三是推进共同富裕。发挥市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每年实施帮扶项目20多个,补助资金80万元,重点扶持北仑“石榴红”创业联盟、鄞州“咸创56+”、余姚“邮掌柜”等创业平台建设,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持续开展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脱贫攻坚、共同富裕贡献了力量。

    (四)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一是一体推进服务管理。巩固深化“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建设成果,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纳入全市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中,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协作”机制,人社、民政、公安等部门协同发力,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教育和引导,提升了来甬各族群众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北仑区关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健康成长“五位一体”协同机制获“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二是搭建互嵌共融平台。对来甬各族群众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在就业落户、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落实均等化同城待遇。三是深入实施“三项计划3”。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2022年与对口支援的民族地区共开展基层结对、文化走亲等交流交往活动115批次。积极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仅23年就开展交流活动28次。大力打造“宁波人游比如”“宁波人游库车”“宁波万人游海西”等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工作品牌。

    (五)加强民族领域风险管控,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加强协同治理。准确界定、严格区分涉及民族因素的各类矛盾纠纷的性质,完善民族问题闭环处置机制,充分发挥公安、教育等各部门作用,实施民族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护航工程,健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协调机制。二是强化依法治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制意识,在涉及各民族的矛盾纠纷时,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切实做到“法治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人性化维权”。三是推动整体智治。《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指南》成为全国首个民族工作省级标准,“浙江宁波北仑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项目”被列为全国第七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上线运行全省首个民族工作“浙里民族团结石榴红”数字化应用场景。

    二、存在的不足

    对照中央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我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的要求,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掌握理解不全面不完整。部分干部群众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存在理解掌握不透、认识不全面的情况,对民族工作的着力点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依然把民族工作等同于少数民族工作。

    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增进共同性不够。个别基层单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把握不够精准,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在做突出差异性的工作,在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时,仍存在强调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的现象。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和做法仍然存在,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的优待政策如中考加分等在社会上存在负面声音。

    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载体不够丰富。个别地方和单位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广度与深度还不够,宣传不够到位,局限于一些传统的方法,互动性、体验性不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开展还不够深入,利用新媒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下步工作举措

    下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为目标,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群众共富共享、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等四个方面示范先行为要求,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化教育培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每年举办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不少于15期。创新宣传载体,深化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建设,争取每年新创建2家以上教育基地。探索利用原创音乐剧、微党课、沉浸体验互动、短视频等形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积极利用主流新媒体弘扬正能量,强化正向引导。开展文化浸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在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提升象山县“民族和睦邻里节”、北仑区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等特色民族文化品牌,推进民族文化活动品牌化、系列化,形成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二)全域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完善创建体系,以“一地多品牌,一地多亮点”为要求,深入开展全域创建,争取每年新创1-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突出融合互动,广泛深入推进“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项目建设,并同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精准帮扶、共同富裕等相融合,争取年度获得省级“之江同心·石榴红”命名项目10-15个。打造精品示范,利用现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资源,串点成线,提升打造2-3条“之江同心·石榴红”精品示范带,将鄞州区创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三)深入推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持续组织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年均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3期380人次以上。完成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快构建嵌入式的社区结构和社会环境,实现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五个方面的嵌入。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打造江北区半浦村、鄞州区湾底村等2家“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研学基地,在设有民族班的学校稳妥推进“合班、合宿、合餐”工作。推进旅游促进“三交”计划,深化“宁波人游比如”“宁波人游库车”“宁波万人游海西”等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活动品牌,助推结对帮扶的凉山州等民族地区特色民族文化项目、农文旅品牌在甬落地,打造江北慈城“山海情”等一批合作精品案例。

    (四)全面实现各民族群众共富共享。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资金作用,加强项目库动态管理,总数保持在80个左右,其中每年帮扶项目稳定在20个以上,加强项目绩效管理。加强共富平台载体建设,依托电商、“互联网+农产品+旅游”等平台建设,加快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步伐。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抓好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等任务,更加强化对民族地区的智力支援、产业支援和就业支援,展现助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宁波力量。

    (五)着力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完善民族工作机制,进一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健全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小组机制。加强民族工作力量,逐步在有条件的区(县、市)统战部(民宗局)单设民族科,提高民族工作重点乡镇单设统战委员的比例。注重发挥民族宗教团体及代表人士的“调节阀”作用,利用换届机会,加强区(县、市)民促会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提升民族工作智治水平,完善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预警机制、流动人口双向协作机制、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数字化、标准化迭代升级,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数综合评价,推进智慧服务、整体智治。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