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4-02-21 10:12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文件


    关于《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市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请研究处理〈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函》(甬人大常办函〔2023〕14号)收悉后,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组织市级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全民健身顶层设计,全面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不断优化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把《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两条例”)确定的原则和要求贯彻落实到全民健身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宁波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进一步细化明确市直机关工委、发改、体育、教育、综合执法等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专门制定“两条例”审议意见主要问题整改清单,整合多方力量,落实工作任务。近期将召开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会议,按照“两条例”要求,全面总结《宁波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落实情况,部署新周期全民健身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政策保障。坚持扬优势、补短板、促创新,出台《坚决扛起“奥运冠军之城”使命担当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的若干意见》和《宁波市新建住宅区室内配套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依法评价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实施进展,做好宁波市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编制《宁波市体育强市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三是加强督促考核。不断深化全民健身工作内涵,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根据健康浙江考核要求,建立分析会商、主动对接、定期通报、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健康浙江、健康宁波考核全民健身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是加强财政保障。积极争取全民健身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设备更新改造贴息贷款等中央资金。进一步完善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加大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的统筹力度,重点保障全民健身事业投入。按照政府性基金“以收定支”的原则,在年度预算内,结合全民健身实际工作统筹安排体彩公益金。加强对体彩公益金的绩效评价,规范资金使用管理,适时开展专项检查。

    二、夯实群众健身硬件基础,补齐健身场地设施短板

    优化规划布局,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水平,强化场地设施建、管、用闭环管理。

    一是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围绕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目标,加快编制实施《宁波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拟研究出台关于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公园、绿地、绿道等公共场所配套建设健身步道、球类设施、器械类设施等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办法。实施“一场两馆”补短板工程,推进宁波奥体中心二期等标志性体育场馆建设,宁波奥体中心入选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市体育发展中心入选全国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第一批典型案例。

    二是推进基层场地设施建设。新建146个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其中143个纳入省民生实事工程,所有项目全部完工。创新“山水资源+体育”“金边银角+体育”模式,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旧厂房、仓储用房、高架桥下和屋顶等闲置空间,积极增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有效破解“百姓健身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74个新建小区实现体育设施配建,新增室内健身场地21.7万平方米,惠及92.4万人。预计到2025年实现“一场两馆”区(县、市)全覆盖,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

    三是推动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持续推进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开放率保持100%。有序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共享开放,2023年1月已下发《关于做好全市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恢复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下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将在甬工惠APP上开设企业职工文体活动场所地图,鼓励单位免费对社会开放或者以成本价收取费用。推进区域性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工会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加强职工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并给予一定金额补助。充分发挥各级工人文化宫、区域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作用,为职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三、加大优质体育产品供给,丰富群众体育健身活动

    注重培育高能级、多元化的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加大重大赛事市场化和商业化运行力度,不断完善市、区(县、市)、镇街三级赛事体系,为宁波体育强市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一是扩大赛事活动影响力。高质量举办杭州亚运会帆船、沙滩排球比赛,宁波网球公开赛、2023年女排奥运资格赛等高能级体育赛事。不断培育和完善中国—中东欧国际帆船赛、宁波马拉松、中国家庭帆船赛(宁波站)、中国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宁波主场赛、一带一路国际跑酷大师赛等自主赛事品牌。持续丰富三江六岸健步行、滨海体育嘉年华、少儿体育运动会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实施“一地一品”战略,提升区(县、市)品牌赛事水平,打造宁海山地越野赛、四明山百公里越野赛、奉化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等赛事。全力举办好全民运动会,组织好每年1月第一周的全民健身周活动。

    二是探索社会力量办体育新模式。推动体育由“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引导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体育设施,已建成潘火体育公园、福庆体育公园、洛克体育公园、东论体育篮球馆、羽航羽毛球馆、甬江TOD等体育公园,并投入使用。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试点基层体育赛事市场化培育模式,政府购买服务、下放办赛职能,体育行业协会、俱乐部每年组织开展各类青少年体育培训和赛事活动,为广大青少年体育爱好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体育交流平台。

    三是打造青少体育活动品牌。每年举办市级青少年体育赛事30多项次,参与人数超万人。积极打造“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先后命名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37所、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2所。发挥奥运冠军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奥运冠军进校园”活动,杨倩、石智勇、汪顺等奥运冠军走进校园传播体育精神,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

    四、强化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着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提升科学指导服务全民健身水平,推动全民健身公益服务机制常态化。目前,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册人数3.2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3人。

    一是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深化体育总会和体育社会组织改革,选强配齐体育社会组织机构,规范体育社团内部治理,3A类及以上体育社团评估率超60%。培育发展健身俱乐部、村(社区)健身组织等自治性体育组织,培养全民健身骨干,宣传普及健身知识,立足基层开展全民健身。进一步加强街道(镇、乡)体育总会(分会)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在基层备案的村(社区)体育组织,促进区域内的体育机构、场馆设施、公益慈善资源的联系联动。

    二是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服务激励保障机制,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育教师、医务工作者等加入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在全民健身科学指导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机制。创新开展“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全民健身大讲堂,开展包含广播操、瑜伽、太极拳、健美操、工间操等“一人一技”全民健身云讲堂。设立宁波市国民体质监测定点单位,开展青少年体态矫正,运动康复指导和老年人群健康干预等工作。我市入选“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总体见效的局面初步显现。

    四是提升全民健身宣传氛围。加强与央媒等各级媒体合作,构建宣传矩阵,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在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平台报道800余篇,游泳名将汪顺等甬籍运动员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关注。充分利用萨马兰奇全球航海运动基金这一国际化平台,加大与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交流。举办“亚运宁波”主题展,全面展示宁波体育健儿和健身市民的风采。

    下步,我市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省市全民健身“两条例”,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加强统筹谋划,立足创新引领,强化考核推动,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坚决扛起“奥运冠军之城”的使命担当,为宁波打造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高水平现代化体育强市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