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文件
关于2023年市民生实事项目就业创业方面完成情况的评估报告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专项监督组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2023年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监督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专项监督组(以下简称专项监督组)对2023年就业创业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并对完成情况作了专项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经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代表票决,将“就业创业”纳入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零工市场区(县、市)全覆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全覆盖;二是通过分散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辅助性就业等渠道新增残疾人稳定就业600人。
二、跟踪监督情况
为切实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实办好,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及时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戎雪海任组长,法制(工)委和市人大代表法律专业小组为成员的专项监督组,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制定《就业创业民生实事项目专项监督组2023年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工作流程和措施要求,有序开展跟踪监督工作,有效督促市人力社保局、市残联等责任单位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二是赴余姚市跟踪监督就业创业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视察调研余姚市零工市场、阳明电子商务产业园、丈亭镇兴泰残疾人之家等,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工作汇报,了解工作情况、讨论交流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三是加强与市人大代表慈溪中心组的联动,邀请市民代表参与监督活动,及时收集梳理意见和建议,同时运用相关平台公开民生实事项目监督信息。
三、实施进展情况
(一)城镇新增就业
1–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99万人,同比增长1.34%,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9.95%;建成零工市场33家、零工驿站69家,10个区(县、市)全部建成公益性零工市场,提前完成年度目标;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清零;接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1万人,帮扶覆盖率100%。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人力社保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就业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制发《关于打造高质量充分就业创新城市的方案》,明确全年稳就业工作任务,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考评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实施保用工促生产10条和稳岗优工16条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助力“开门红”。推出“甬岗贷”专项稳岗贷款产品,助力小微企业稳岗扩岗。1–10月,累计为540家企业提供授信29.59亿元。多渠道强化企业用工保障,加大“十省百城千县”劳务协作,组织73支小分队赴外招聘134场,提供岗位近7.4万个;大力实施“欢迎返岗宁波”暖心活动,接返员工2.17万人;积极落实春节稳岗优工政策,快速兑付一次性留工补贴、加班补贴、交通补贴3.26亿元,惠及企业4.08万家、职工70.4万人。
二是就业创业帮扶不断加强。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6000个,帮扶援助各类重点群体18.3万人次,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47万人。积极落实失业保险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待遇。1–10月,全市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超14亿元、惠及16.4万人。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2023年累计发放24163.7万元,补贴5.8万人。全面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131”专属服务,实现帮扶覆盖率100%。深入开展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1–10月全市发放各类创业担保贷款4.82亿元,直接扶持创业者1282人,带动就业7747人;发放各类创业补贴资金1.15亿元,扶持各类实体1.7万家次。
三是就业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全域打造老百姓身边零工市场、零工驿站,构建“24小时不打烊”的零工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灵活就业在线”应用,109家机构入驻提供服务,超9.4万人登录使用,累计发布岗位信息超1.84万条。宣传普及“灵活保”灵活就业专属保险产品,累计投保突破27万人、赔付228人。以“一人一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灵活就业综合保障改革、宁波亲家园打造、“四有”创业服务品牌升级、重点群体就业促进等5项行动为重点,实施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该项目是浙江省唯一入选“全国示范”的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亿元。1–10月,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总数和进场求职人数60.45万个次和41.9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22%和89.12%。
(二)新增残疾人稳定就业
1–10月,全市新增残疾人稳定就业779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9.8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残联牵头,市人力社保局配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市残联与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省政府民生实事“新增残疾人稳定就业”项目的专项工作方案》,推进制定《宁波市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任务目标和具体举措,并对各地任务指标进行分解落实。通过民生地图和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实时跟踪、精准服务残疾人就业创业,同时建立残联系统民生实事进度情况周报表、月报表制度,及时分析“新增残疾人稳定就业”工作进展,并下沉服务、加强督导,实现工作层层推进。北仑区还建立残疾人用工预备案机制,动态掌握新增残疾人用工情况。全市各级残联共走访企业442家,走访登记失业残疾人家庭560户。
二是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深化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目前创建“共富工坊”44家。象山县晓塘乡和信残疾人之家、余姚市助残企业舜韵电子有限公司“共富工坊”、余姚市丈亭镇兴泰残疾人之家和慈溪市掌起镇阳光心贴心残疾人之家等入选首批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省级示范点或优秀实践案例。开展稳岗就业专项行动,举办首期“企业残疾人就业岗位设置咨询培训班”,帮助企业进行“量体裁衣”式岗位开发;以“一日一岗周推送”方式加强残疾人就业岗位信息发布;筹建成立残疾人就业导师团,发挥第三方专业就业服务机构优势,开展岗位拓展、就业安置服务;聚焦重点就业困难残疾人,把残疾人人数达到100人的社区列入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开发重点。全市各级残联举办各类残疾人就业招聘会51场,推出岗位652个;帮助83名残疾人享受专项扶持政策。海曙区面向残疾人推出社工专设岗位,鄞州区成立“首善有爱”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
三是注重联动,强化服务。市残联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宁波市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实施计划(2023–2025年)》,通过市本级常态化培训、市县两级合作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助力残疾人就业质量提升。1–10月,市本级开设新媒体短视频剪辑、中西式面点制作等17个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学员320人次;与区(县、市)共同办学培训2545人次。加强与人力社保、税务等部门联动,开展数据比对,分析匹配合适就业单位,实现企业招聘信息动态调整,并推动落实税费优惠,开辟残疾人办税缴费绿色通道,打造助残共富联盟。积极实施残保金征收新政,配套《宁波市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企业奖励办法(试行)》等措施,落实超比例奖励、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多渠道宣传解读与政策答疑,强化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推动政策落地,更好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就业创业民生实事项目按照既定目标顺利推进,稳岗位、保用工、扩渠道、兜底线,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还在延续,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依然并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群众在就业中还面临着一些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就业困难人员抗风险能力较弱,就业层次和就业稳定性相对还不够高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工作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提高工作站位,切实抓好就业。就业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国计民生,关系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事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只有充分实现稳定就业,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要重点把握好三对关系:一是就业促进和产业发展的关系。产业是就业的保障,就业是产业的支撑,两者互促共进。抓好就业和产业两个关键,关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产业发展问题,实现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形成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二是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关系。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妥善处理就业的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关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持续有效提升就业质量。三是政府责任和个人奋斗的关系。倡导“基本保障靠国家,幸福生活靠奋斗”的社会价值导向,强化政府保障职责,持续优化劳动者就业环境,引导个人树立正确就业观、客观看待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培育和激发社会成员实现共同富裕、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
(二)保障“最大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始终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结合宁波实际,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持续提高群众就业增收致富的能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财政、金融、产业、贸易、投资等重大决策时,要综合评价对就业岗位、就业环境、失业风险等带来的影响,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结构优化与就业转型协同。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加快机械、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稳住就业的“基本盘”,支持高端装备、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现代产业以及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带动就业,打造更多就业新增长点,更好发挥产业发展拉动就业的功能和民营企业等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三)紧扣“更高质量”,有效促进就业。统筹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引领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因地制宜制定和不折不扣落实稳企纾困、稳岗拓岗等各项就业政策措施,建立“信息采集、就业对接、跟踪服务”一站式就业公共支持体系,提供全场景服务、多品类对接、系列化招聘,优化就业供给,并深化人社专员服务,实现劳动者就业意愿与能力和企业单位用工需求精准匹配,推动“好就业、就好业”。健全与我市政策链、产业链和教育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深化打造“四有”创业服务品牌,鼓励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建立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一人一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职业技能人才集聚。深入推进“十省百城千县”协作,联动开展劳务对接,增强企业扩岗用人底气,拓展员工快速返岗和优质劳动力引流渠道。构建完善以零工市场为主体、零工驿站为补充、零工网点为辅助的灵活就业服务体系,丰富“灵活就业在线”服务功能,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就地就近就业,更好保障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形成灵活就业的宁波“解法”。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实施,落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多渠道推进残疾人就业,持续开展残疾人稳岗就业专项行动,推动残疾人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
(四)坚持底线思维,努力稳定就业。聚焦薄弱环节,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群体就业需求,开展专属服务,针对性提升技能水平,加强职业能力评估和结果应用,定向设岗、精准配岗,增强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稳定性,提升就业层次和质量。增强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帮扶,落实好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企业吸纳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不断升级强化“灵活保”作用,兜牢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民生底线,促进持续稳定就业,保障既要“有活干”又能“安心干”。
五、项目评估意见
专项监督组对该民生实事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评估,结果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