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文件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市公安局
市人大常委会:
今年以来,我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支持下,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简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总遵循,以“四专两合力”为统领,深化反诈人民战争,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主责、行业监管、社会参与”的整体格局。全市在去年发案下降13.8%的基础上,今年1至10月发案同比再降6.8%,全力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高发多发势头。
一、工作成效
(一)坚持高位部署、高频推进,切实凝聚整体工作合力。一是持续高位推进。主动参谋市委、市政府,推动成立由市长、市委政法委书记任“双组长”的市反诈领导小组,制定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建立定期述职制度,下发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学习解读《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副市长、公安局长王顺大分别在全市通信金融等重点行业反诈法宣贯工作培训会、全市政法干警专题党课上作主题宣讲;各地各成员单位均将反诈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制定工作方案,定期通报晾晒。二是建强专业队伍。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2021年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成立新型犯罪侦查支队,目前已有民警33人、辅警23名,各区(县)均建立反诈专业队伍;市县两级均成立实体化运行的反诈中心,其中,市反诈中心面积1500平方米的新场地已完成改造搬迁,落实技网捆绑作战,入驻银行机构7家、运营商4家,11家入驻单位骨干高效开展联动协同。三是拧紧责任链条。持续压实各地各部门责任,将反诈工作纳入基层基础建设2023年标识性项目、强基安民提升行动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凝聚强大合力;市联席办会同市纪委市监委、市委平安办制定《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警示挂牌整治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市联席办开展重点地区督导检查4轮次、组织专题约谈3场次,挂牌整治重点乡镇(街道)41个,下发红黄牌警告215份,督促各地各部门全力整改突出问题。
(二)坚持全员全域、精准宣传,着力健全反诈宣传体系。一是构建全民宣传体系。完善市、县、镇、村、网格五级宣防网络,深入推进“五进”“扫楼”行动,结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普法宣传,举办专题讲座5800余场,开展宣传活动150余场,推送相关文章、视频1500篇次,制作分发宣传资料50余万份;市联席办联合教育、卫健、人行、通信管理等部门,立足行业领域实际,结合春节、开学以及“3·15”“5·12”“5·17”“6·29”“11·11”等时间节点,部署开展多轮次主题宣传;反诈集市、反诈地铁站、反诈地铁专列、反诈林、反诈公交亭等宣传阵地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推动各地各部门运用领导干部学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周二夜学等形式,积极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普法学习。二是提高精准宣传效能。持续优化市、县、所三级预警劝阻、联动处置等机制,今年已见面劝阻案件3696起、拦截损失1.98亿元,资金类预警的预后转账率已下降至0.3%。创新推出易感人群精准宣传,市公安局联合互联网企业优化模型、深挖数据,输出易感人群69.7万余人,万人受骗率低于自然人群4个百分点,该项工作已被公安部采纳为今年全国刑侦重点工作内容,我局提炼总结的《新型诈骗易感人群异常特征识别模型与精准预防应用研究》获全省公安机关建设“公安大脑”打造“三能”铁军主题征文一等奖。三是开展“无诈”标准化创建。在易感人群精宣工作基础上,结合慈溪宗汉、宁海跃龙试点工作成果,出台无诈村社(单位)建设标准,依托反电诈全维智控应用,利用综治“141”体系,搭建精准宣传工作模块,将精宣数据下发至区县、镇街、村社,针对性开展面对面宣传和多轮次复宣。市委政法委、市联席办召开全市无诈村社、单位创建推进会,部署各镇街开展“无诈”创建,年内完成全市400个“无诈”村社创建。
(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不断增强综合治理效能。一是开展多跨协同应用。会同人行市中心支行、市通信管理局,以涉案“两卡”协同治理平台为载体,打通公安与银行、运营商系统。加强行业风险数据共享,完善涉案“两卡”风险排查、数据交互、分类管控、线索移送、核查打击、责任倒查等工作机制,从线下低效传递转向线上高效联动,通过平台建设和数据赋能,实现“涉案”两卡治理自动化、智能化,1至10月全市涉案银行卡4105张,同比下降24.3%,今年11月3日国务院联席办将我市列为涉诈“两卡”治理试点。二是管控拦截重点人员。加强重点人员管控治理工作,汇聚全国200万涉诈重点人员,升级本地前科和高危人员库,切实压实属地党委、政府责任,强化逼投劝返工作措施,出台涉诈重点人员管控十条措施,全面落实流出地、犯罪地双管双控机制,滞留境外涉诈高危人员劝返率已达到78.2%。联合机场边检、出入境管理部门,建立出境航班联合研判机制,共同开展口岸查缉工作,依法采取拦截劝返、作出不准出境规定等措施,有涉诈重点地区人员来甬出境航班中的占比,从年初40%降至目前不到8%,有效遏制涉诈人员从我市出境作案风险。三是加强重点行业治理。市联席办每月召开工作例会,与金融、通讯、卫健、教育等重点行业建立工作专班,健全快速通报、联合督导、追责问责等工作机制,全力整治各类突出问题。市联席办对48个银行机构、运营商及网点下发抄告单,人行市中心支行对7个银行网点分别采取限制新开户业务1至4个月的措施;宁波银保监局、市卫健委等部门对内部员工被骗的银行、医疗机构负责人逐家进行约谈。各银行机构加强内部人员追责,通过岗位调整、经济处罚等措施,累计处罚385人。
(四)坚持依法严惩、专案攻坚,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一是致力高效打击。为实现统一进口、统一研判、分类打击、统一出口,制定初侦初查工作、串并案、重特大案件侦办等工作机制,发挥市局主责主战作用,对突出类案及时通过网络调证及资金分析串并侦查,牵头组织、全程参与所有百万元以上案件侦查研判,今年全市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电诈犯罪嫌疑人4837人、同比上升40.9%,线上线下追赃返还2.2亿元。二是致力集约打击。创新“一地发起、多地协同、属地侦办、战果共享”打击模式,改变原先单打独斗、一点对多点、追着案件全国跑的“远洋捕捞”式打击,在对案件线索深入研判、理清团伙架构的基础上,在部厅统一指挥调度下,先后联合河南、湖南等地警方对境内窝点开展集群收网。今年已开展集群收网5次,抓获电诈犯罪嫌疑人776人,“410直播课程诈骗专案”“517直播课程诈骗专案集群”等专案得到上级领导批示肯定。近日,分5批次从云南边境押回缅北果敢地区的诈骗窝点嫌疑人354人。三是致力严厉打击。扎实推进“断卡”行动,对“两卡”、缅北回流等犯罪线索,逐一核查、拓线扩人、以打促防,坚决斩断本地黑产链条,全市共打处涉“两卡”人员2340名、同比上升12.7%。细化完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行政处罚的裁量基准和适用标准,对尚未构成犯罪的,坚决予以行政处罚,已累计行政处罚1180人,处罚人数在全省领先;对3437人实施通信和金融惩戒措施,有效遏制“两卡”突出问题。
二、当前犯罪形势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始终面临“案件多、损失多,防范难、打击难”的“两多”“两难”。今年1至10月,全市共受理案件16307起、损失10.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8%、上升36.7%;发案数、损失数已经分别占全部刑事案件的49.4%、70.6%,成为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犯罪,成为影响平安稳定的最大变量,其中网络刷单、冒充客服、投资理财、购物诈骗等四类案件合计占比达79.5%。面对严峻的发案形势,对照“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法律执行需进一步加强。法律的执行上,相关行业机制的细则尚未出台,难以落地执行。行业监管部门未能就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峻形势,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标准模糊,对监管处罚未能常态化开展,监管力度不足。二是宣防成效需进一步提升。针对不断翻新的诈骗伎俩和手法,各地宣传内容、方法调整不够及时,宣防体系机制不够完善,利用各类资源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部分行业反诈宣防还不够常态,系统内部人员受骗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三是行业治理需进一步突破。我市“两卡”问题较为突出,我市有7家银行机构被省联席办挂牌整改,48个银行机构、运营商被市联席办下发警示单。境外来电识别、涉诈网址拦截、涉诈信息清理、涉诈资金阻断等反制措施需要持续推进。四是责任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涉及内容多、体系化要求高,难以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需要综合治理、长抓不懈,一旦松懈就可能造成被动。
三、下步工作
下步,我局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委和上级联席会议系列部署要求,深入宣传贯彻《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锚定“无诈城市三年攻坚”的总目标,不断强化体系建设、优化工作机制、压实主体责任,持续提升打击、防范、治理能力,进一步遏制电诈案件多发态势,在宁波市域形成对电诈犯罪的压倒性态势,打造反诈工作的“宁波样板”。
(一)持续加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市反诈办和市联席办的统筹牵总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指导督促金融、通信、互联网等三大领域企业构筑风险防控体系,完善防控措施,堵塞行业漏洞。同时,以市“两办”实施意见和工作任务清单为抓手,依托平安考核、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整治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综合治理评价体系,严格落实通报约谈、挂牌整治、平安抄告、红黄牌警告等措施,确保责任压实、措施到位。
(二)持续深化宣传防范。强化“电诈可防可控”的工作理念,着重将重心放在防控工作上,推动各地各部门坚持普宣与精宣并重,尤其是督促重点行业加强内部工作人员宣防,实现“系统内部零发案”;深入推进“无诈”系列创建,在今年打造400个“无诈”村社、单位的基础上,开展“千百十一无诈建设”(即2024年创建1000个标准化“无诈”村社、2025年打造100个高质量“无诈”村社、2026年培育1个“无诈”区县);严格落实预警劝阻分级分类处置要求,切实提升预警劝阻效能,特别是针对资金类预警对象全力遏制预后转账行为。
(三)持续推进综合治理。建立覆盖全地域、全行业的综合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漏洞、做到精准施策;压实行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健全金融、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综合治理机制;完善本地涉诈重点人员基础信息库,落实双管双控、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强化失信惩戒,将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违法犯罪人员纳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落实惩戒;完善涉诈数据共享、线索核查溯源、合力技术攻关等机制,提高涉诈电话信息识别、涉诈网址域名拦截、涉诈信息发现清理、涉诈资金阻断等能力水平。
(四)持续深化依法严打。深入开展“云剑”“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集中攻坚一批大要案件,积极组织发起区域会战、集群战役,全力实现全链条打击,坚决打掉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加强与检法机关会商协作、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处理依法从严打击和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关系,及时研究解决难点堵点问题,确保打得了、诉得了、判得了;高效运作公安、人行、通管、银行、运营商共同参与的“断卡”线索会战专班,加大“两卡”打击整治力度,以打击促防范,坚决铲除黑灰产土壤和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