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议意见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我市缓解“停车难”问题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 阅读:
  • 时间:2024-08-21 15:14
  • 来源:市人大常办
  • 关于我市缓解“停车难”问题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24年8月16日宁波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十三次主任会议通过)


    2024年7月30日至31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缓解“停车难”问题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停车难”问题是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代表和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热点。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停车设施规划建设,不断优化停车管理服务,综合治理重点区域突出矛盾,在缓解“停车难”问题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指示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调研和视察情况来看,我市缓解“停车难”问题情况与市民期盼仍有差距。主要是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停车供给明显不足、部分既有停车设施利用效率不高、重点区域突出问题仍待破解、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意愿不强等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缓解“停车难”问题,推进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根据会议审议和专题询问情况,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理顺体制机制,强化统筹协调

    1. 建立协调机制。市县两级政府应建立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沟通决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合力缓解“停车难”。

    2. 落实部门职责。建议明确住建部门为市县两级停车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统筹推动相关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明确农村地区、退红空间、人防车位、错时共享等管理工作的责任部门。将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评体系,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3. 强化法治保障。完善配套政策,理顺执法体系,依法处理违法停车和停车场建设单位、经营者、管理者、使用者存在的违法行为。

    二、加强规划引领,增加停车供给

    4. 加快完善专项规划。全面梳理分析不同区域的停车需求和供给现状,分级编制市县两级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制订近期实施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

    5. 科学制定并刚性执行配建指标。抓紧修订出台《宁波市建设工程停车配建指标规定》,并根据城市交通发展变化适时评估调整。刚性执行配建指标,确保配建停车场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时验收、同时交付使用。定期监督检查配建指标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配建指标实施不到位或配建停车位挪作他用等行为。

    6. 多措并举增加停车设施。集约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块建设停车楼、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沉井式停车场等新型停车设施。结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综合利用公园绿地、公共广场、学校操场、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场。合理利用待建土地、存量建设用地等场所设置临时停车场。

    7. 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对停车场建设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研究出台财政补助、地下空间分层出让、超配建指标容积率奖励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公共停车设施。

    三、规范停车管理,提升既有停车设施使用效率

    8. 规范运营管理。规范公共停车场和临时停车场备案审批流程,加强对经营者的指导和监督,依法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完善结建公共停车场移交和委托管理程序,确保移交后能够顺利向社会公众开放使用。加强农村地区停车场(位)规划建设和管理,强化停车秩序维护,提高农村停车治理水平。

    9. 强化价格杠杆。对于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的停车收费,应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供需关系、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细化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提升停车场使用率和车位周转率。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停车收费加强指导服务和依法监管,鼓励其参照政府定价停车场提供免费停车时长。

    10. 推广错时共享停车。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前提下,率先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参照北京、南京、嘉兴等地先进经验,加强政策创新,逐步推广错时共享停车。

    11. 提升智慧化水平。加强市级智慧停车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停车场信息接入覆盖面,实现全市域停车场精准诱导,创新优化“信用停车”“无感支付”“共享停车”“反向寻车”等功能,努力打造集停车诱导、停车服务、停车收费、信息发布和数据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停车平台,有效提高停车资源利用率和停车体验。

    四、坚持建管并重,持续推进突出问题治理

    12. 加快缓解老旧小区夜间“停车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充分挖潜存量空间增加小区停车位。通过在小区周边施划道路泊位、建设临时停车场等措施补充停车泊位供给。充分发挥基层自治作用,协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因地制宜优化管理措施,与周边商业、办公等区域错时共享停车资源。

    13. 加快缓解学校接送时段“停车难”。既有学校在内部挖潜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一校一策”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缓解接送车辆通行和停放压力。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新建或改(扩)建时配套建设地下停车接送系统,实现错时精准接送。持续推广“校家警”常态化护学模式,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引导接送车辆即停即走。规范发展专用校车和定制公交,拓展建设“最美上学路”,便利学生安全上下学,减少停车需求。

    14. 加快缓解医院就医高峰“停车难”。对于配建停车位历史欠账较严重的既有医院,建议结合城市更新、区块开发,加大周边公共停车场和临时停车场建设力度,有效增加停车位供给。新建、改(扩)建时要严格按照停车配建指标配足用好停车位。加强停车智慧化建设,实现就诊信息与停车信息互联互通,为患者提供院内外停车精准诱导,提升车位周转率。

    五、完善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15. 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优化提升公交线路,扩大公共交通线网覆盖面,全力推进公交和轨道交通“两网融合”。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外围P+R停车场建设,出台停车换乘优惠政策,缓解中心城区停车压力。加强城市绿道建设,推进步行道、自行车道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优化市民出行结构。提升学校、医院、商圈、景点等重点区域的公共交通通达水平,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分担率。

    16. 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倡导公众树立绿色出行、节能减排、文明停车的理念。加强学校、医院、商圈、轨道交通站点等周边的非机动车停放管理和人行道环境整治,培养市民低碳环保的出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