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外贸高质量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24年6月17日宁波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十次主任会议通过)
2024年5月13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外贸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外贸高质量发展工作,主动应变、迎难而上,积极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初步实现了从“外贸大市”到“外贸强市”的转变。但同时指出,当前面对地缘政治风险提升、全球贸易摩擦增多、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全球总需求收缩等新形势新挑战,我市外贸工作存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体制机制有待优化、企业能级仍需提升、服务供给亟待强化、要素保障尚需加强等问题与困难,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并加以认真应对。根据前期调研和会议审议情况,提出以下审议意见:
一、着力凝聚争先进位合力
1.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宁波工作会议精神,用好港口这个“最大资源”、开放这个“最大优势”,着力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
2. 进一步拉高标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多元市场,让外贸高质量发展在示范引领、争先进位、跻身一流的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3. 发挥外贸发展协调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优势,强化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加强政企沟通机制建设,优化外贸企业营商环境,加大助企惠企力度,提振企业信心,以我市外贸发展的鲜活事例、生动案例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4. 注重风险防控,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应急机制,建立完善甬商“抱团出海”合作平台,全面开展国别风险、投资环境、金融监测预警、产权专利风险等咨询服务,形成合规指引,更好地保障企业“走出去”。
二、着力发挥制度集成效能
5. 进一步促进“8+4”等经济政策利好效应持续释放,尽快出台新一轮外贸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细化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提升政策综合效能。
6. 充分发挥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开放平台作用,主动接轨国家发展战略,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外贸领域的试点改革,打造绿色石化、汽车部件、高端装备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智能制造全球竞争力。
7. 健全大宗商品海运和物流体系,在大宗商品运储监管、数字贸易和金融管理等运行机制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
8. 探索建立“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优化柔性执法举措,针对企业的非故意性违规行为,对符合政策的依法从轻、减轻或免于行政处罚,尽可能减少对企业信用等级以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三、着力加快企业提能升级
9. 紧盯欧美等传统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强对企业产业布局、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指导,积极帮扶外贸企业保订单、拓市场。
10. 搭建东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平台,持续做大“走进中东欧”“中东欧之家”经贸项目品牌。鼓励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支持外贸企业嵌入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内外贸产销互促。
11. 深入推进出口品牌战略,加大“宁波出口名牌”培育力度,鼓励企业通过自创、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加强国外市场质量认证、商标注册认证,不断扩大品牌国际国内认可度和影响力。
12. 聚焦出口退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通关服务优化及新兴市场开拓等中小企业共性问题,有关部门要提供针对性、靶向性的指导和帮助。
四、着力优化服务高效供给
13. 强化各部门多跨协同作业,不断优化通关、物流、查验等领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港口作业效率。织密补强航运网络,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进一步为国际贸易往来提供便利与支持。
14. 加大“外综服”平台和企业的培育力度,延伸出口信保、绿色认证、知识产权、技术服务、供应链金融等配套服务,助力外贸企业降本增效、拓展国际市场。
15. 引导鼓励“外综服”平台加快向跨境综合服务平台转型,为广大中小跨境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跨境出口服务。
16. 支持我市法律、保险、财务咨询等服务机构加快全球布局,通过国际并购、加盟合作、联合经营等方式构建国际网络,开展跨境服务,进一步推动国内外标准认证衔接。
五、着力强化要素支撑保障
17. 强化财税政策供给,研究运用重点民营外贸企业与国企平台混改经验,发挥国有企业政策、资金、信贷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
18. 鼓励金融机构实施更加积极的信贷和承保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限额资源,加快信保产品和理赔服务更新迭代,稳步提升出口信保融资增信规模。
19. 加快布局“一站两仓”新型外贸基础设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推动“一站两仓”由单一服务向一体化、专业化转型。
20. 建立健全外贸人才认定和服务管理体系,定期举办专场人才招聘会,开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鼓励企业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引进高层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和团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