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推进城市国际化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市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请研究处理〈关于我市推进城市国际化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函》(甬人大常办函〔2024〕10号)收悉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对照问题及意见建议清单,组织市级相关部门逐条逐项抓好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国际化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和完善推进城市国际化工作领导和评估机制,强化推进城市国际化的职能设定与分工协作,做好全市国际化发展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探索建立城市国际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二)加强部门合力。建立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会商制度,全市“一盘棋”推进城市国际化工作。强化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之间的部门联动,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举办市管领导干部城市国际化专题研讨班,选派我市优秀年轻干部赴我市国际友城实训锻炼,进一步凝聚共识、提升合力。
(三)增强市区联动。健全完善市区两级联动推进机制,科学布局全市城市国际化发展项目,加大对国际化重点项目的政策支持和统筹力度。科学编制预算,完善经费投入,市县两级在年度预算中合理安排专项经费。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积极履行属地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国际化相应制度机制,抓好年度推进城市国际化重点工作落实。
(四)开展国际化转型研究。基于城市国际化发展规律,坚持服务“国之大者”、树立“国际视野”、彰显“宁波优势”、攻坚“痛点短板”,以国际化转型促进深层次改革,以首创性改革引领高水平开放,研究提出推进城市国际化的4大重点领域、10大标识成果、13项任务举措和33项主要指标,细化明确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政策清单“四张清单”。
(五)开展“十五五”前期研究。对标“十四五”目标要求、国内相关城市、全球权威榜单,系统梳理宁波城市国际化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十五五”建设更高竞争位势的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等7条对策建议。
二、扩大开放优势,强化国际化支撑
(一)加强全球资源配置力。一是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制订《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总体方案》,提出世界一流石化基地培育路径。印发《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2024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完善新能源汽车工作推进体系。制定《宁波市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链“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强化“链长”统筹抓总、“链主”引领带动和“链创”赋能升级作用。二是引进全球高端人才。积极布局全球引才网络,设立16个海外人才工作站,常态化举办海外留学人才宁波创业行、留学人才招聘洽谈会等活动,先后有1000余名海外留学人才来甬,引进各级人才计划100余人。深入实施甬江人才工程,全年分两批次集中遴选。第一批项目共吸引1757个项目申报,248个项目纳入首批入选名单,其中资本引才团队项目撬动民间资本投资18亿元。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起草《关于进一步强化“全域大招商、全力招大商”工作体系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和推动全市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举办跨国公司高管圆桌会、未来产业对接会等“投资宁波”系列推介活动三十余场。目前,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55.5亿美元,累计引进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分支机构)162个。四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印发《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二)强化产业创新驱动力。一是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目前,依托单位为企业的有2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2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鼓励我市企业集聚利用海外创新资源,目前已有超过4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目前已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19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12家。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宁波市标志性产业链“链主”企业认定培育工作办法(试行)》,遴选培育一批具有引领力、竞争力、创新力的“链主”企业,支持企业积极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率先解决“卡脖子”技术、强化上下游合作,不断提升产业链发展韧性水平。目前,已有18家企业入选省级“链主”企业。三是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序列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大力促进与鼓励宁波市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国家层面重大科技项目,本年度申报量同比倍增,立项项目34项。申报项目涉及英、美、法、俄、澳、日等39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创新机构,企业为申报单位的有50项。大力支持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及交流活动。
(三)提升制度型开放引领力。一是高标准推进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建设。积极争取国际航行船舶登记注册港、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等政策试点落地。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加快建设,建成百地年LPG地下洞库、中国(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项目,冷链全品类海关指定监管场地通过海关总署验收,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列入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空中政务走廊”案例获评“2023—2024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二是高水平推进宁波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举行2024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交流周,成功举办2024中国(浙江)—匈牙利经贸合作交流会、中国(宁波)—塞尔维亚投资说明会等。积极筹备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目前,中东欧示范区进出口额累计突破2500亿元,累计在中东欧国家境外投资额超11亿美元。三是高质量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全国20个试点城市中率先制定《2024年宁波口岸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若干措施》,LNG船舶“双轨并行”查验等一批全国领先的改革创新举措精准落地。深入开展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重点案件实行72小时响应机制,10个工作日内出具海外纠纷应对指导方案。
三、建强开放通道,锻强国际化枢纽
(一)提升空港枢纽联通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宁波枢纽建设。机场总规局部调整方案于7月30日获国家民航局批复同意,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全面启动立项报批工作,铁路西站前期加快推进,GTC项目实现一期工程开工,空铁一体宁波枢纽建设从规划谋划转入实施阶段。二是有效扩大国际航线覆盖面。在稳定现有国际地区航班的基础上,开通宁波至胡志明、吉隆坡和沙巴的定期客运航班,加密大阪航班,恢复国泰航空的宁波—香港航班。新增宁波—吉隆坡、宁波—东京等2条定班货运航线和迈阿密—宁波临时水果包机航线,全年累计运行12条国际地区货运航线。2024年陆续运营宁波—洛杉矶、宁波—芝加哥、宁波—纽约、宁波—列日等第五航权航线。三是加快打造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充分发挥国际货运航线资源,运输跨境电商货物出港,支持打造跨境电商物流新业态。积极谋划打造以航空物流和冷链物流为特色,综合供应链服务和多式联运为核心功能,吸引国际贸易、冷链物流、低空物流、跨境电商、加工配送、科研检测等产业集聚的宁波枢纽航空物流产业园。
(二)完善港航综合服务功能。一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持续优化宁波舟山港航线网络布局,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海铁联运”物流通道,搭建海河联运运营平台。目前,宁波舟山港航线数超300条,其中“一带一路”航线130条,开通海铁联运线路107条。累计组织实施宁波舟山港集疏运体系建设项目15个,合计总投资1358亿元。二是加快海外物流布局。积极在中东、东南亚、东亚、欧洲等地设立物流节点,开展国际物流服务业务,逐步建立起跨境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宁波舟山港集团已设立浙江海港云仓(迪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海港(越南)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宁波远洋日本办事处、浙江拍船网新加坡子公司。三是推进航运金融、海丝指数发展。有序推进港航金融主业培育,积极争取东海保险做大做强。持续运营包括NCFI(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在内的海上丝路系列指数及相关分析报告,以指数周报、月度分析等形式稳定在国内相关媒体和渠道进行发布。目前,已与9个国际机构开展指数推广合作。四是促进港航服务业发展。印发《宁波市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布《关于推进宁波航运服务高质量发展倡议》,宁波涉外法务集聚区落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2024年以来,共招引航运及配套服务企业18家,其中包括洲联航运(宁波)、浙江汇茂通航运等,涵盖供应链管理、航运金融、法律服务、船员服务等重点领域。
(三)提高区域交通枢纽能级。一是强化与长三角其他城市交通联系。围绕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金南翼,衔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快建设跨区域对外运输通道,加快构建“五向十径”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杭甬高速复线、六横高速一期、甬台温高速改扩建工程。不断优化内河水运网络,以“一纵一横”骨干航道网为重点,持续深化杭甬运河宁波段二通道项目选线研究。二是推进沪甬跨海通道规划前期。规划位于杭州湾大桥以东约30-60公里的海域,为公铁复合通道,规划建设里程约150-180公里,拟按照250公里/小时客运专线标准设计建设,已形成规划建设方案研究成果,并获国家发改委支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项目已和上海方面取得推进共识,下步将在国铁集团的支持下开展研究工作。三是加快铁路枢纽设施建设。加速构建“六向联通”铁路通道,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打通以城际铁路和快速路“双快系统”为骨干的城市交通网络和公铁水集疏运堵点,加强都市圈中心环线规划建设。全力推进北仑货运铁路支线复线、梅山货运线等项目建设,颁布实施新一轮集装箱海铁联运扶持政策。截至11月底,已累计完成海铁联运箱量超169万标箱,同比增长超10%。
四、优化人居环境,塑造国际化品质
(一)提升城市国际宜居品质。一是加强顶层规划。将“国际化”理念融入顶层谋划、规划编制、要素保障、精准实施等规划建设各方面。在市域层面,以经批复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构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对外发展战略层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二是构建重大片区体系。将国际化理念、元素、战略要求融入重大片区规划中,落实市级重大战略部署,构建全域网格化重大片区体系。重点支持甬江科创区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的总部基地,打造优质化科创办公空间,为头部企业落户宁波创造条件。三是精准规划实施。通过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精细化管理,加强城市景观风貌控制引导,对各类特色空间分类施策,营造宜居环境和景观风貌特色。以市规委会平台为抓手,2024年审议7个重要建设项目,打造了一批节点标志性项目,全方位提升国际化形象品质。四是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印发《2024年宁波市空气质量改善攻坚行动方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扎实推进各项治气工作任务。2024年以来,完成治气减排项目3145个,其中3家钢铁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建设,11家石化企业对照大气绩效A级完成改造;淘汰老旧柴油货车1.2万辆。
(二)提升涉外公共服务便利度。一是完善涉外教育资源供给。指导基础教育阶段涉外办学学校做好课程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推进新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满足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外籍人员子女教育需求。支持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招收外籍人员子女,扩大教育供给。深入做好国际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服务,不断优化子女入学申报、资料流转及审核流程,提高办理时效。二是完善涉外医疗服务供给。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已确定国际医疗服务标准化建设单位57家、示范单位14家,实现市级医院及区(县、市)全覆盖。开展医疗机构港澳台同胞、外国人有关证件便利化改造工作,在预约挂号平台、医院小程序、公众号等医疗健康服务移动端以及医院窗口、自助机终端支持港澳居民居住证、外国护照等7类证件。三是完善国际化生活配套。创新打造8个移民事务服务站点和中心,吸引和集聚更多外籍人才来甬留甬。累计在全市8个社区开展国际化社区试点工作,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交流活动。制定《宁波市城市公共双语标识系统建设2024年度实施方案》,重点推进城市道路设施、旅游服务场所等主要公共空间21个重点项目建设。
(三)加快国际交往平台建设。一是加快展馆设施建设。对照国内巡回展面积要求和同类别城市新建、拟建场馆条件,推进宁波国际海洋经济创新中心(暂名)建设,重点加快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审批等前期工作,力争一期项目(12万平方米净展面积)2024年底开工建设,2028年底竣工投运,二期项目(8万平方米净展面积)同步开展前期工作。二是完善会展管理机制。联合推进会展业立法,理顺全市会展业管理体系,开展《宁波市会展业促进条例》立法调研,推动形成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的大会展工作机制。发挥文旅会展集团、开投集团等国有企业承担战略性使命特殊作用,负责重大场馆建设和运营、承办政府主导谋划培育的重大展会项目,建立国企市场化投资退出机制。三是提升办会办赛水平。培育本土会展业企业梯队,引进行业知名、具有强IP的展会、体育、演艺主办企业、经纪机构来甬设立公司或开展业务。2024年获“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等称号。成功举办2024年亚洲羽毛球锦标赛、2024年宁波网球公开赛,成功申办2025年国际射联射击世界杯、2026年世界举重锦标赛。
五、推动交流传播,放大国际化声量
(一)推动国际人文交流。一是提高出入境服务便利度。出台《服务促进宁波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建设若干移民出入境政策措施》,提升政策适配性和人才吸引力。截至11月底,1198名外籍人才享受新政便利,办理绿卡89人。高效落实推广对外国人免签、144小时及2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2024年以来,保障互免及单方面免签5193人次、144小时过境免签139人次、24小时过境免签601人次。二是提升国际旅游吸引力。制订《宁波入境旅游三年(2025—2027)倍增行动计划》,从“旅游服务品质升级”“入境旅游奖励扶持措施与政策”等方面进行策划与设计。全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推广活动,发挥“后亚运”“后佛教论坛”效应,持续加大国际宣传推广力度。擦亮“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中东欧交流平台”等国际交流合作品牌。三是扩大民间交流。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对外交往,支持我市企业、社会组织等“走出去”,打造民间对外交流品牌。举办2024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智库圆桌会议。召开首届月湖国际学术会议。2024年以来,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参加行业领域国际组织25个,参与制定或者修改国际标准5件。四是用好国际友城资源。以“海外宁波周”及各类产业对接、投资环境推介活动为平台,打好外资招商“国际友城牌”。以现有友城经贸合作项目为着力点,开展“以商引商”。创建“中国—中东欧国家市长论坛”等合作机制,在重点友城探索建立友城民间交流长效机制。目前,我市已与全球五大洲117个城市结好。
(二)加强城市国际形象塑造。一是开展“感知宁波”城市形象宣推工程。围绕“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城市宣传主题,优化提升城市外宣视觉识别(VI)系统。已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10个重点场景落地外宣视觉VI,下步将有机融合部门和区(县、市)标识应用。迭代升级“睛彩宁波”城市形象共享资源平台,累计上传图片视频1840份。二是实施“机遇中国·滨海宁波”全球传播行动。围绕“机遇中国”核心议题,结合宁波资源特色,设定“春看港口”“夏看开放”“秋看乡村”“冬看智造”等主题,按季度组织外媒参访报道宁波,全方位、全年度、全市域、全景式展现宁波的独特魅力,助力宁波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三是积极创作国际传播精品。充分发挥宁波国际传播中心媒体矩阵作用,做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丰富对外城市品牌形象展示渠道。原创中英双语三集微短剧《宁波144小时》入选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推出《百人说百变》《洋眼看宁波》等小切口大故事融媒体产品40余篇。
(三)提升国际传播效力。一是搭建城市品牌形象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常态化协商会商制度,推进季度跨部门跨领域专项重点工作机制。畅通与中央省级外宣媒体的常态化合作渠道,积极拓展与境外媒体的合作交流。优化城市SEO搜索引擎提升策略,提高更加专业化的叙事能力。高质量建设纯英文账号体系,用好Insight Ningbo海外社交媒体矩阵。二是推进“1+2+10+N”国际传播实体系统化布局。高站位打造现代化国际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宁波国际传播中心作用,联合两大集团国传力量,联动10个区(县、市)外宣资源,支持有条件的部门、高校建立国传机构。建立月度国际传播选题申报机制和会商机制,积极向外宣媒体“喂料”国传议题和内容。三是加强国际传播平台载体建设。依托宁波市阳明文化海外传习基地、华文媒体等资源,召开2024阳明文化海外传播与国际影响力提升现场会,发布阳明文化海外传播矩阵,启动6个阳明文化海外传播项目。深化“光影里的宁波”全球“百企百展”活动,走进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家宁波海外工厂。